TBL─去目的化的實踐
我們是北醫在課程設計上,由PBL跨進TBL的第一屆學生。從「問題」導向的學習轉為以「團隊」為基石,可以明顯感受到對團隊成員間的合作默契要求更高,由此對問題的探索與延伸也能更加廣博。過去PBL,針對單一主題的討論多分上下兩半。前半僅揭示教案中病人主訴、病情,但對診斷結果按下不表...
醫學教育制度變革下的解決方案—初階臨床體驗課程
面對在校修業年限由七年縮短至六年,以及今年九月起部分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的影響之下,勢必壓縮到學習時間,為了減少對醫學生學習上的衝擊,臺北醫學大學目前在醫學教育上的應變措施主要有三個:分別為初階臨床體驗課程、PBL與TBL(臨床前階段的臨床推理模擬訓練)以及發展可信賴專業能力...
從P到T的距離
從三年級下學期開始,北醫將原本的PBL課程,轉變為TBL課程。這並非一個不痛不癢的改變──事實上,即使都稱為TBL,三下與四上的課程在老師的檢討、學生的建議之下都做了不少調整與更改。以學生身分而言,我們常可聽到各種課堂的老師們提醒「提早為未來做準備」,那麼從PBL到TBL的改變...
以成果為導向的醫學訓練計畫
過去,教學就是老師把自己畢生知識教給學生,學生努力吸收所有的知識。這樣的教育模式在過去是相當有效率的,因為學生的學習動機相當強烈,只要老師把知識丟出來,學生就會想方設法學會。在這個模式之下,老師的知識越豐富,學生的收穫自然越豐富,所以一個好老師的定義就在於他的博學多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