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P到T的距離

  • 首頁
  • 理事長的話
  • 近期國內外醫學教育活動通知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活動通告
  • 回憶SARS時台大醫學院醫學生實習之因應─專訪陳定信院士(時任台大醫學院院長)
  • 風行草不偃的臨床醫學教育
  • 醫學生專欄
  • 醫學教育思潮
  • 教師心語

臺北醫學大學 醫學系四年級
何承蔚

從P到T的距離


從三年級下學期開始,北醫將原本的PBL課程,轉變為TBL課程。這並非一個不痛不癢的改變──事實上,即使都稱為TBL,三下與四上的課程在老師的檢討、學生的建議之下都做了不少調整與更改。以學生身分而言,我們常可聽到各種課堂的老師們提醒「提早為未來做準備」,那麼從PBL到TBL的改變,對於學生思考能力或即將面對的臨床挑戰有幫助嗎?
 

由於各校甚至各年級的PBL與TBL都應該有相當幅度的不同,在此先簡述筆者所參與的課程進行方式。在北醫二、三年級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中,每個教案配有兩堂課的時間,而各組都由單獨一位老師負責,並會逐步公布教案內容。學生們在第一堂課先藉由已知的事實做討論,並擬定好當週須查詢的資料,而下一次的課堂便是互相報告分配到的內容,並由第二次公布的教案檢視彼此的推論是否合理。TBL(Team –based Learning)則像團體課一樣需要較大空間,老師會在課程開始前先提供該次主題與教材(如Harrison)讓學生有所準備,並且在教案的第一堂與最末堂課設有測驗。學生們需要利用已提供的教材與網路(如UpToDate等)輔助,去討論測驗的答案和繪製第一份心智圖,並在教案發下後將教案內容與原心智圖做連結(即繪製第二份心智圖)。心智圖是北醫在TBL中較特別的設計,主要是以症狀為中心主題,針對可能的病因、如何鑑別診斷等方向讓學生以軟體建立概念。教師部分則有一位主要講師負責考題的講解,其餘老師於各組討論時從旁協助。
 

筆者於三下時第一次參與TBL課程,當時的TBL有幾個明顯的問題──事前需閱讀的教材過多、兩堂課的配置過於緊湊、學習到的知識幾乎都僅限於討論題目等。個人認為事前閱讀的教材將大幅影響學生學習意願,畢竟學生多半有block考試需要準備,理想化的希望學生將所有教材閱讀完並不實際──甚至若考試題目過難,反而會讓學生產生「不論有沒有準備,考出來都差不多」的想法。另外,由於一教案兩堂課的安排過於壓縮,學生們在討論時間不足、事前之基礎知識準備又不充分的情況下,往往為了交出報告而讓「測驗後檢討」的環節成為「找答案比賽」。如此一來所學習的知識,便只剩下選項間的是非對錯,缺乏系統與架構了。
 

由於同學的反應,北醫在四上調整了TBL的進行方式。調整的部分包括:TBL教案配合block範圍、測驗題目加入國考題、一個教案的時間由兩堂課改成三堂課等。以四上的上課狀況而言,教案配合block範圍確實明顯提升學生的事前閱讀意願,且題目加入國考題相當於用臨床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過去背誦為主的知識,也成功避免學生有「學這個做什麼?又用不到」的疑惑。三堂課的配置亦有助於讓學生完整的理解教案或診斷的架構。相較於先前緊湊的安排,目前這種將時間留給討論和整理心智圖的方式,相信對未來臨床比較有幫助,也是大多數同學較喜歡的。
 

最後,關於PBL和TBL的比較,相信已經有非常多的討論,在此僅用學生的觀點簡單敘述。理想中的PBL方式,學生們應該由彼此的查詢報告中學習關於教案的各種知識,但實際的狀況多半為「學生僅對自己查詢的部分熟悉」,課程結束後對其他人報告的主題仍一知半解。此為PBL課程的硬傷。TBL則因為學生們一起討論測驗答案、一起繪製心智圖,若學生確實有事先閱讀教材,學習到的知識會較為一致,也能從討論中找出彼此的盲點。故就實際學習到的知識量而言,TBL優於PBL應是無庸置疑。然PBL主要是培養學生在課堂外查找資料的能力與建立討論的習慣,加上低年級尚未具備足夠的知識,是否需要將TBL推行至低年級,筆者認為還有不小的討論空間。(註:目前北醫的安排是二上到三上採PBL,三下到四上採TBL)。
 

2014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發行人: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理事長:倪衍玄教授 主編:陽明大學醫學院楊盈盈主任委員

編輯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洪維德委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陳維恭委員、成功大學醫學院楊朝鈞委員、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林彥克委員、馬偕醫學院陳春妃委員、國防醫學院黃國書委員、慈濟大學醫學院朱紹盈委員、輔仁大學醫學院廖俊厚委員、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陳建宇委員、臺灣大學醫學院邱郁淳委員

相關連結  各期電子報  投稿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