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理事長的話
  • 近期國內外醫學教育活動通知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活動通告
  • 回憶SARS時台大醫學院醫學生實習之因應─專訪陳定信院士(時任台大醫學院院長)
  • 風行草不偃的臨床醫學教育
  • 醫學生專欄
  • 醫學教育思潮
  • 教師心語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臨床技能中心
吳政誠主任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 醫學系
劉燦宏主任

學制轉變下,醫學系畢業生的能力是否出現差距?


過去國內的醫學系教育制度一直是建構在七年制的教育學制之下,其中的第五年至第七年大多著重在臨床實習訓練,第七年為實習醫師,在上級醫師監督下進行實際的醫療業務操作,由於實習醫師仍未具有實際的醫師資格,在病患權益越來越受重視的今日,這樣的訓練模式在現行法規上多少存在有部分的灰色地帶。因此早在2010年的全國公私立醫學校院院長會議上,就確定醫學系教育學制將由七年制改為六年制,也開始進行相關的課程規劃(張上淳2016),此一學制變革也已經從102學年度開始實施,新學制的最大特色就是在於學生完成實習醫學生課程後,不再經過實習醫師階段即進入後續的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制度的改變不僅僅只是將臨床實習訓練從原有學制的三年期間縮短為兩年,單純的將舊學制第七年的臨床實習實作課程內容刪除,而是必須將原本第七年實習課程的實務操作精神落實於新學制第五、六年的臨床實習訓練,發展進階醫療實作能力,準備好進入下一階段的一般醫學訓練(楊義明2016)。但是實務上,因為訓練時數的縮短,新學制醫學系畢業生的臨床能力與經驗是否能達到與舊學制七年制醫學系畢業生完全相同的程度,是從事醫學教育工作者非常關心的重點。
 

自從美國畢業後醫學教育評鑑委員會(The 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ACGME)於1999年提出成為現代醫師所需具備的六大核心能力,這樣的概念在近年來已經被導入國內醫師養成教育當中,成為各項醫學教育訓練的課程規劃以及評核醫師能力的基礎核心面向。依據本校針對今年新、舊學制兩屆醫學系畢業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兩屆醫學生對於六大核心能力的訓練內容評價程度大多不具有顯著差異,顯示新、舊學制學生對於六大核心的訓練內容的評價差異不大。但是在六大核心能力的執行自信程度上,新學制醫學生卻大多顯著低於舊學制醫學生,顯示學生對於訓練內容的評價並未能轉換成實際的自信與能力,這點是我們後續還需要持續努力的方向。
 

雖然今年新、舊學制兩屆醫學系畢業生在臨床技能測驗(OSCE)國家考試以及第二階段醫師國家考試的考試通過率上都沒有出現差異。然而,我們針對今年兩屆醫學生的畢業前調查結果卻顯示,新學制醫學系醫學生對於臨床技能訓練內容的評價程度以及臨床技能能力的執行自信程度皆顯著低於舊學制醫學生。這點也反映了我們原本所擔心的,新學制醫學系畢業生的臨床能力與經驗無法達到與舊學制七年制醫學系畢業生完全相同的程度。推究其可能因素,除了因為訓練時間的縮短導致學生實作經驗減少以外,另外一個造成六年制醫學生的實作經驗不足的原因,可能來自於今年是學制的過渡期,醫院中同時有新、舊學制醫學生進行臨床訓練,依據過去舊制的實習制度,臨床教師會優先將臨床任務交給七年制的實習醫學生,間接導致新學制學生的實作份量較低,這一點可望在今年開始全數為新學制醫學生實習而獲得改善。
 

學制的轉變是臺灣醫學教育史上一項重大的變革,其所造成的影響,是醫學教育工作者所密切關注的焦點,我們將持續追蹤後續的醫學教育訓練成效,並針對缺失進行課程調整。加上今年開始上路的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後的工時限制,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對於新進醫師規劃完善的訓練內容,以及兩年期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的課程銜接,這些都是我們當前所面臨的重大挑戰。
 

參考文獻
楊義明(2016)。培育21世紀醫師的六年新制臨床醫學課程-以美國臨床醫學教育百年經驗,著眼與規劃臺灣醫學系六年新制臨床醫學課程。醫療品質雜誌,10(1),82-93。
張上淳(2016)。承先啟後-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二年期的理念架構。醫療品質雜誌,10(1),21-24。
 

2014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發行人: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理事長:倪衍玄教授 主編:陽明大學醫學院楊盈盈主任委員

編輯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洪維德委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陳維恭委員、成功大學醫學院楊朝鈞委員、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林彥克委員、馬偕醫學院陳春妃委員、國防醫學院黃國書委員、慈濟大學醫學院朱紹盈委員、輔仁大學醫學院廖俊厚委員、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陳建宇委員、臺灣大學醫學院邱郁淳委員

相關連結  各期電子報  投稿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