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人文學科教師、中山附醫家醫部/教學部主治醫師
黃馨葆
如何讓醫學生更順利的在臨床中成長
雖然已經快二十年,到現在我都還能鮮活的記得五年級的時候,開始在內科病房學習第一線照顧病人的雀躍之情。不論是跟病人問病史、印出自己打的病歷、請住院醫師修改自己的醫囑並核章、跟病人解釋檢驗檢查報告、說明治療的方向、跟著病人去作各種檢查與治療。我不喜歡待在小教室,我喜歡待在護理站,觀察病房所有的風吹草動,只要有人去看病人,不論是各級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宗教師,我都會當背後靈立刻跟上。當年的我像海綿一樣的吸收,偷師不同專業人員厲害之處,每天泡在床邊與護理站,也更體會病人每天的經驗與感受。最有儀式性的,莫過於9595了,努力奔跑擠到第一排,就為了幫忙壓胸、幫忙送檢體跑gas、幫忙抽血或on上femoral catheter、幫忙推超音波,事後纏著CR學長姐想搞清楚為什麼病人會突然不預期的CPR。好讓自己以後在那個位置的時候,能夠做好準備。
說也奇怪,這些鮮活的情感與記憶,竟然不曾褪色。只是我的角色變成了陪著內外科與急重症同事們開家庭會議,帶著醫學生院內走透透看會診的老師了。在行動中,我讓學生們知道如何跟陌生病人建立治療同盟、做好症狀控制、順便檢視一下病人對疾病的理解、心理靈性的擔憂、藥物的開立…有沒有什麼unmet needs是我可以協助的。當身邊有了「源源不絕」的醫學生,這些孩子們閃亮亮的雙眼,總讓我回想起當年那個生澀而熱情的自己。
有時候,我也會注意到有點退縮,或默默的消失的醫學生。有的還在拿捏自己的形狀,探索親情友情愛情的模樣,有的一階國考還沒通過,有的純粹覺得自己是路障不如好好精進知識。但我是個很老派的人,我還是覺得臨床醫師的戰場,如果不是刀房,就是診間與bedside,總之就是在病人的旁邊。那些喜歡去看病人,能夠得到病人與家屬信賴的醫學生與住院醫師,長大之後幾乎都會成為優秀的主治醫師。所以我教學的核心,不管是我專科領域的安寧緩和醫學,或我很自豪也很愛教的身體診察(PE)與一般醫學,我都喜歡去到病人身邊直球對決。我對學生的期待就是常常去看病人,用行動表達自己的在乎與關懷,當發現臨床上的不足之處,讀起書來才記得牢,也才有深刻的內在動力。
但是在這個年代,除了病權高張之外,醫學生的害羞也跟以前沒太大的不同。我們當老師的,除了想盡辦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熱情之外,正式的賦予實習醫學生legitimacy(探視及學習照顧病人的正當性)是非常重要的。記得有次賴其萬教授問我是怎麼讓病人樂於接受醫學生的照顧?我不好意思的回覆說,我很少問病人「請問我可以帶學生來看您嗎?」,我就只是讓病人習慣我身邊永遠有學生。例如我的安寧居家病人只會問說:「這次的學生又換人啦?」這裡不藏私的分享一下我讓醫學生自然融入團隊的小技巧:
看著醫學生在病房兩週後,報起病人的狀況越來越有個樣子,也越來越善用自己的感官,真正去摸摸病人四肢的脈搏與循環,真正去聽、去扣診,也真的能夠聽到肺底部一些細微的囉音,也能夠在我查房之前自己去看看病人,建立關係並努力掌握病人的狀況,誰說當老師的成就感會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後?當學生有所成長,看著他們報告的自信與眼神的光彩就知道了。我很喜歡一句話:醫師與老師都是最能改變生命的工作。我們在教學醫院工作的醫師是何其有幸,兩者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