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理事長的話
  • 近期國內外醫學教育活動通知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活動通告
  • 主題文章
  • 醫學生專欄
  • 醫學教育思潮
  • 教師心語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三年級
吳岱霖

醫學人文初相遇


從境外台生到懞懂醫學生

  2019年的冬天,一株病毒、一場疫情,這個世界數度被困在了那年冬日,而我也從地球的彼端,英國,回到台灣,重新走上了十八歲擦肩而過的道路。


  雖名為醫學生,低年級多半與普生、微積分…等學科為伍,與基礎醫學尚有段距離,更遑論臨床。因此,醫學人文的培養與累積,也許是最接近醫學、最能窺探醫師志業的時刻。


跨領域團隊合作

  和馨葆老師的相遇,是在甫步入醫學院的第一個學期。「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 溝通同理心到模擬演練」,在選課表單上格外抓眼的課名,也許正是我與醫學人文的初遇。


  在歐洲與綜合大學的校園,跨系選修的課程總能帶給我莫大的震撼及啟發。來自不同學院、截然不同的背景,同學們對於同一議題的討論,總能帶來多元,甚至是從未曾觸及的視角。國籍、種族、專業、人格特質的差異,激盪出兼容並蓄的碰撞花火,格外振奮人心。


  而這樣的場景,在跨領域的課堂上重現了。由臨床案例出發,來自醫學院不同科系的同學組成小組,從劇本撰寫到實際演出,醫學生演繹護理師、護生揣摩心理師,多方觀點的揉稔,透過一次次案例的探討與詮釋,「站在他人鞋子裡」的涵養訓練,也正無聲息地滋養著杏林幼苗。


醫學倫理的思辨之旅

  “演講,是在短暫的時間裡,吸收一個人的生命故事。”


  馨葆老師邀請知名作家九把刀、導演吳易蓁演講作為啟發,引領同學們運用微電影的呈現,為學期課程做下紀錄。上述講者都是「說故事」的人,而我深信,擅於說故事的人,更是「有故事」的人。透過這堂課,培養說故事的能力,更用鏡頭寫下故事,傳遞一篇篇獨一無二的生命體驗。


疫情再噬

  該學期末又回到了線上授課的模式,彷彿與剛踏入中山的情景遙相輝映。無法面對面上課、少了最直接的互動,原本預期病毒將再次拉大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然而,線上授課開始,對於彼此微電影的反饋與激盪不減反增。也許是隔著會議軟體的面紗,抑或是少了eye contact 的互動,同學們對於言語的表達反而變得急遽熱絡,打開麥克風,對於自己的作品、他人的詮釋,表達看法並分享見解,一同豐富這趟思辨之旅。


  疫情也許拉開了人的距離,卻讓心更加靠近。


全人醫療靈性照護國際研討會

  2023年底,有幸受到主辦人、TMAC執行長楊教授的邀約,擔任研討會的雙語司儀及講者Prof. Chistina Puchalski的同行翻譯。Prof. Puchalski是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的老師,更是全世界Spiritual Healthcare的執牛耳。


  除了聆聽大師的演講,擔任即時翻譯的過程,更是帶給我滿滿的收穫。在翻譯台上衛福部長官、台灣Hospice Palliative Care專家們演講內容的同時,也有幸與Prof. Puchalski進行近距離的交流。這是這位靈性照護大師第一次造訪台灣,與教授談及台美醫療的現況、學習靈性安寧照護的內涵,Prof. Puchalski對於靈性照護的內化、實踐及深厚的醫學人文底蘊令我震懾。


  一整日的研討會,在工作與學習間轉換,於我而言,是對於醫學人文與靈性醫療彌足珍貴的體驗。


待續之路

  從疫情返台到杏林初識;從輕揭面紗到引領啟發;從切磋學習到見賢思齊;從大師相逢到反思內省。醫學人文是一條無盡的學習旅途,企盼能乘載這些經驗,在習醫沿途傾聽你我的生命故事,奠基足以支撐白袍的底蘊,傳遞更治癒人心的溫度。


2014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發行人: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理事長:倪衍玄教授 主編: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楊盈盈主任委員 執行編輯: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謝明諭委員

編輯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謝明諭委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白培英委員、成功大學醫學院陳炯瑜委員、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林彥克委員、馬偕醫學院周桂芳委員、國防醫學院林錦生委員、陽明交通大學吳貞宜委員、義守大學醫學院梁正隆委員、慈濟大學醫學院朱紹盈委員、輔仁大學醫學院陳正文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謝明諭委員、臺灣大學醫學院邱郁淳委員

相關連結  各期電子報  文稿投稿須知  投稿聲明書  影片投稿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