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儕教學在傳統由上而下的麻醉護理人員教學中的教學成效

  • 首頁
  • 理事長的話
  • 近期國內外醫學教育活動通知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活動通告
  • 主題文章
  • 醫學生專欄
  • 醫學教育思潮
  • 教師心語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麻醉部副護理長
1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麻醉部主任
1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麻醉學科主任
楊美慧、洪維德1

同儕教學在傳統由上而下的麻醉護理人員教學中的教學成效


  同儕學習在醫學教育過程中扮演重要的學習及教學歷程。在醫學教師有效指引(A Practical Guide for Medical Teachers)一書中提到,在同儕學習中,當老師的同儕可以學到教學經驗、學習溝通技巧、教學回饋的能力,並同有聚集同儕的效果。在醫學院及醫院中都不乏有同儕教學的方式,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住院醫師指導醫學生,不論在知識上或技術上都有很好的成果。也因此【住院醫師亦老師計畫】在許多醫學院及醫院教師成長中心都會定期舉辦由教師或資深主治醫師分享不同的教學方法及回饋技巧,以培養住院醫師的教學能力。但是,同儕教學的缺點在知識上的傳遞不夠廣、不夠深,甚至可能因討論的方式或技巧不良而誤導學習者學習的方向,甚至同儕學習也能發生同儕間的爭執而影響同儕的互動。
 

  麻醉護理人員的教學及訓練以往都是由上往下的,除了臨床護理技巧,大多都由麻醉專科醫師指導。但,我們認為麻醉護理人員在學習中是可以經由同儕學習得到同樣的效果。因此我們藉由麻醉專科護理師的國家考試的口試訓練中,比較麻醉護理人員對於同儕教學與傳統由上而下的教學效果。
 

  在訓練本部麻醉護理同仁準備國家專科護理師口試時,我們依照考選部公告的方式;準備了模擬試題,將參與的同仁分為「傳統組」及「同儕組」分開教學。「傳統組」由麻醉專科醫師教學及訓練,「同儕組」由較資深麻醉護理同仁領導,一起針對模擬試題,自主學習及討論,同儕組討論中有麻醉專科醫師在旁觀察。經過三次學習,回答模擬試題學習後,針對二組麻醉護理同仁給予模擬口試,口試完畢請護理師依學習方式、學習過程,學習中所得知識及學習成果問卷給予量性(Likert score)及質性評量。
 

  24位護理同仁參加學習,20位同仁完成學習並參加模擬口試。結果,兩組在模擬口試及格比率沒有明顯差異(P>0.05)。在量性評量回饋,兩組護理師在學習方式、學習過程及學習成果,在「同儕組」學習都較「傳統組」學習來的好(P<0.05)。但學習中所得在知識兩組並沒有差別(P>0.05)。質性評量中,護理同仁指出,「傳統組」的問題是傳統教學為被動式學習,較缺乏獨立思考,並不利於記憶,且因由上往下教學的人不知道重點在哪裡,甚至專科醫師指出的重點也不知道為何是重點;「同儕組」學習則相反。護理同仁回饋中也提到,同儕學習較無系統,討論學習過程緩慢。麻醉醫師在觀察同儕組麻醉護理人員的學習過程中,觀察發現同儕學習時鑑別診斷及危機評估的能力不足,在同儕組討論後常需由觀察的主治醫師補充。
 

  我們的結論是對麻醉護理師在準備國家專科護理師口試教學上,傳統及同儕學習教學在知識的獲得及模擬口試評量,顯示兩者沒有明顯差異。但在學習方式、學習過程及學習成果,同儕學習較傳統學習有顯著差異。質性回饋相較傳統學習,學習過程中同儕互動,輕鬆學習及增加學習興趣上都有較高的滿意度。
 

  就如書本所述同儕學習是學習一般及特殊的觀念,分享核心知識及經驗,如果超過了麻醉護理人員的認知,確實需要更專業的引導及解釋,這也在模擬口試之後的回饋中我們得到很好的收穫。經由此項研究,我們認為過往由上而下的教學方式,是可以在核心知識,特殊技巧上上課,因為必需指導學習者正確及必要的知識。至於一般的知識及經驗,就可以由其他學習方式傳遞,如同儕學習就是很好的方法。
 

2014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發行人: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理事長:倪衍玄教授 主編:陽明大學醫學院楊盈盈主任委員 執行編輯: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 洪維德委員

編輯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洪維德委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陳維恭委員、成功大學醫學院楊朝鈞委員、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林彥克委員、馬偕醫學院陳奕全委員、國防醫學院黃國書委員、慈濟大學醫學院朱紹盈委員、輔仁大學醫學院廖俊厚委員、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陳建宇委員、臺灣大學醫學院邱郁淳委員

相關連結  各期電子報  投稿須知  投稿聲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