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理事長的話
  • 近期國內外醫學教育活動通知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活動通告
  • 主題文章
  • 醫學生專欄
  • 醫學教育思潮
  • 教師心語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麻醉部主任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麻醉學科主任
洪維德

敘事醫學分享有感


  敘事醫學是敘事文學與醫學的結合,通過文字敘事來豐富醫學並認知生命、疾苦、死亡的意義,用敘事方式來實踐醫學對人、事的關注並加以反思。簡單說來,就是分享自己在學習醫學過程中所遇到印象深刻的人與事並說出感想。引入敘事醫學的原因,是敘事醫學是專業素養的一部份,也希望經由團體分享,使與會的醫師對醫療及照顧病患有更深一層的體會。許多醫學生及醫師從個人經歷感受,和同儕學習經驗及和病患的互動等,分享了許多另人感動的故事,讓參與整個分享及回饋的我收穫滿滿。
 

  人有七情六慾,面對著生活的周遭,如果是遇到不懂不知的事總是四處求方,特別在醫學更是如此,面對著一知半解或不懂不知的病患,身為醫療人員的我們更需付出更多的愛心及同理心,去了解、去幫助病患。反思中常提醒醫療同仁,只要多聆聽就可以解決讓病患的痛苦及不適;也有許多的醫療難處在多一點關懷下得到了解決或使病患的家屬得到釋懷。聆聽及關懷的結果,減少了許多抱怨及醫療糾紛。
 

  有醫師分享自己是病患住入加護單位時,個人的感受並寫出自己經由此得到的反思,摘錄一段分享「我已經PGY了,也算是真正進入臨床的階段。我常想起我住加護病房的時光,最痛苦的並不是躺在床上甚麼都不能動,而是當醫生要來做procedure時,那種恐慌的心情。永遠都忘不了被放Foley的那種痛。現在在幫病人放Foley時,我總是會塗很多的潤滑劑,對於其他同學常說的"忍耐一下就好"我則是說不出口。」也有同學分享自己因由學生變成見習醫學生適應不良而被診斷為:焦慮症候群(anxiety disorder)之心路歷程,摘錄一段「經過這次的焦慮症發作,好像更能與自己對話、了解自己心裡為何而懼,也深深體會到醫師同為人樣身,也是需要藉由壓力的釋放與求救的途徑,讓身心靈獲得最適當的照顧,才能給予病人更好的照顧與治療。」
 

  令自己意外的是,敘事醫學分享可以使我得到另類的收穫,使我在敘事的分享及回饋中得以向多位同學學習;例如有個故事中有「小時候因為家人生病就立志要當醫師的故事」(小學前,因家人生病就想當醫師,在我的"經驗"中的想法是"哪有可能?)。那位同學的故事改變了自己的想法,也謝謝她無私的分享。也有同學在敘事分享後提到自己不想當醫師,而想”退學”不念了。回饋時,我也同意同學不要做自己不喜歡的醫師來照顧病患;因為不喜歡,怎麼會有對病患應有的同理心及態度。但也因為同學目前的想法不代表他未來的想法,所以我只是告訴同學可以去追求你的夢想及工作,但有一個醫學系畢業的頭銜,不是唯一也應該是為數不多醫學系畢業的從業員在那個行業中吧!這完全打動同學的心,也同時使同學的家人,學校都鬆了一口氣。同時這些分享及回饋都增加參與者彼此的互動,團隊的心好像更緊密了。
 

  一天二十四小時,當醫師的我們花多少時間在病患身上。也讓我常常問分享的醫師或同學:你想你未來有多少時間花在一個病患身上?不怪醫師的忙碌,只怪醫療體制下的各位醫師仍需為許多求助的患者花上許多心思,也因此分散了照顧一些病患時間,但是我仍然要向各位醫師說:「當醫師,莫忘初衷」。
 

2014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發行人: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理事長:倪衍玄教授 主編:陽明大學醫學院楊盈盈主任委員 執行編輯: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 洪維德委員

編輯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洪維德委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陳維恭委員、成功大學醫學院楊朝鈞委員、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林彥克委員、馬偕醫學院陳奕全委員、國防醫學院黃國書委員、慈濟大學醫學院朱紹盈委員、輔仁大學醫學院廖俊厚委員、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陳建宇委員、臺灣大學醫學院邱郁淳委員

相關連結  各期電子報  投稿須知  投稿聲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