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病毒時代以學生為主體的醫學教育

  • 首頁
  • 理事長的話
  • 近期國內外醫學教育活動通知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活動通告
  • 冠狀病毒時代以學生為主體的醫學教育
  • 醫學生專欄
  • 醫學教育思潮
  • 教師心語

慈濟大學醫學院
花蓮慈濟醫院
陳宗鷹院長

冠狀病毒時代以學生為主體的醫學教育


  二十一世紀的醫學教育是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時代。
 

  如何培養出符合國家社會需求為主軸的未來醫師( outcome based competency fulfilling societal needs),如何降低大堂課單向知識的教授時數,如何提供以學員為主體的互動式學習課程( from lecture to interactive small group study),如何培養醫學生自主學習與終生學習的態度與技能( habits and skills of self-directed learning and lifelong learning) ,如何善用科技輔助滑世代的學習( technology enhance learning),尤其在各個專業領域知識與技能快速發展的時代裡培養團隊合作跨領域學習的能力( inter-professional collaboration),如何提供多樣化的課程供醫學生選擇適合自己學習步調( adaptive learning)的課程內容與評量方式,醫學生友善學習學習環境的打造( friendly learning environment such as digital campus ),以及醫學人文課程( medical humanity),教師與導師的角色如何轉變等( role of faculty and mentoring system),皆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而從2019年底發生了COVID-19 歐美隨即經歷其所造成的重大影響,而台灣也在2021年5月爆發了疫情,雖經全國努力控制疫情並施打疫苗,至今仍在二級警戒。疫情對於各行各業都是全面的重大影響。教育部要求課程幾乎全改為線上教學,而醫學教育亦無法避免衝擊!在疫情影響下如何持續維持以學生為主體的醫學教育是值得大家一起省思及努力的!
 

  在疫情影響下,我們學習過渡到線上課程卻也帶來了一些行政支援和教學方面的挑戰,尤其是對於重視人與人之間互動的醫學課程。而適應虛擬課程並不意味必須徹底修改學習目標或課程資料。反而是一個轉機,讓我們思考如何去確保課程以學生及其學習經歷為中心。以下是個人的一些淺見跟大家分享: 1)保有變通: 所有學生都在面對新冠病毒-19大流行的影響,隨著疫情的變化,國內各醫學院進行最大的、滾動式的因應策略與方案。慈濟醫學院關注醫學生學習的權益,從調查疫情如何影響醫學生的學習狀態,醫學生認為疫情整體影響臨床教學下降了40%,尤其是內科及兒科,因此依調查進行課程上的調整。例如有20%的課程改為視訊教學,同時盡快安排醫學生施打疫苗,足夠的防護裝備使臨床教學能照常進行。而非同步學習的新方案建置亦如火如荼的進行中,以提供更多的線上學習資源。2)是可用的: 善用各種聯繫的工具瞭解學生,對於更新和課程變化的適應情形,以瞭解醫學生使用網路學習是可用的。慈濟大學教資中心及慈濟醫院教學部迅速製作各種數位教學資源介紹並提供服務,例如遠端同步教學 (Google meet、Microsoft teams、 Cisso Webex、 Zoom等);數位課程錄製線上免費工具(EverCam 、Microsoft Power Point 、Apowersoft 、oCam等),使能在最短時間內讓師生適應疫情變化下的教學。
 

 

3)簡化課堂的使用技術: 謹慎引進新技術。對於師生而言每個工具都有學習曲線。在採用任何技術之前,先調查學生的數位素養和使用所需工具的經驗。簡化您的課程計劃,學習管理工具,上傳閱讀材料、視頻、音訊檔和ppt等,讓師生方便使用。預先錄製講演內容避免潛在的故障或錯誤,並與學生建立視頻會議協定。
 

 

4)鼓勵協作:考慮將學生分組以促進對話,鼓勵非正式虛擬聚會或數位同行討論,以促進團隊合作。5)考慮考試替代方案或其他評估形式: 由於在線測試環境無法控制,因此可以考慮用報告、創意專案和內容創建取代考試。6)整合社交媒體: 雖然社交媒體可能會分散傳統課堂的注意力,但在線學習提供了一個應用、評估和創建內容的平臺。促進醫學生與同儕之間進行互聯網和跨院校合作,多鼓勵善用社交媒體,成立像是 FB、line群組與讀書會等。7)組成教學支援小組或尋找教學夥伴: 請聯繫同事,定期開會互相建議和鼓勵。邀請不同學科的教師,包括研究生、兼職教師和講師組成跨領域團隊!共用材料、課程計劃並相互説明排除故障。這是一個與同事合作和接觸的好機會!
 

  2021 AMEE洗禮後給我的3個學習心得: 大會最強大的地方是會議軟體的運用,虛擬的主場會議中一樣可以進行分組與互動式討論,且由不同國家的學者合作相互主持與回應,相信有強大的資訊相關人員在支持。真正做到technology enhance learning的實踐。其次是線上學習資源的建置( Resources ),主題分類清楚,內容非常豐富又完整。顧及學者的智慧能永續(sustainability),也真正落實非同步學習的全球方案!最後是會後能與醫學教育界大師們的連結( post conference networking),讓學習真正跨越了學校與國家籓籬,再無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期待大家一起努力,建置一個在疫情下仍然是以學生為主體的醫學教育!
 

References:

  1. 蔡瑞君, 消失或加劇的社會距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課程與教學數位化面臨的挑戰與契機.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March 2020, Vol. 15, No. 1, pp. 35-51
  2. Ahmed Alsoufi, Ali Alsuyihili, Ahmed Msherghi, et al.. 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medical education: Medical students’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regarding electronic learning. PLOS ONE |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42905 November 25, 2020.
  3. Ian Wilson, Pathiyil Ravi Shankar. 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undergraduate medicalstudent teaching/learning and assessment. MedEdPublish https://doi.org/10.15694/mep.2021.000044.1.
  4. Emmanuelle Motte-Signoret, Antoine Labbé, Grégoire Benoist, Agnès Linglart, Vincent Gajdos & Alexandre Lapillonne. Percep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by learners and teacher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of online teaching, Medical Education Online, 2021, 26:1, 1919042, DOI: 10.1080/10872981.2021.1919042.
  5. 網路教學等於進步?從疫情時代的「線上學習」,重思科技與教育的真義
    某某出走/老靈魂。赤子心 2021/06/03

2014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發行人: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理事長:倪衍玄教授 主編:陽明大學醫學院楊盈盈主任委員 執行編輯:慈濟大學醫學院朱紹盈委員

編輯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洪維德委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陳維恭委員、成功大學醫學院楊朝鈞委員、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林彥克委員、馬偕醫學院陳春妃委員、國防醫學院黃國書委員、慈濟大學醫學院朱紹盈委員、輔仁大學醫學院廖俊厚委員、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陳建宇委員、臺灣大學醫學院邱郁淳委員

相關連結  各期電子報  投稿須知  投稿聲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