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見習醫學生
賴岳廷同學
病情下的團圓
一開始對於家醫科病房的認知會偏向內科系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病房,直到真正踏入病房才更深刻的體會到每個病患身上,幾乎都存在著屬於自己的家庭故事。
也許是因為安寧病房本身的特殊性,在這個環境中遇見的患者多半為接近生命尾端的患者,在臨終的時刻往往能聽到見到許多日常生活中比較少聽聞的家庭故事。以我自己這次照護的患者為例,患者早年與妻子離婚,未與子女同居,過去從事水電工行業,因此算尚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故幾乎未與家人聯絡。由於患者罹患食道癌後,歷經化療放療多次仍持續轉移,且疼痛狀況難以忍受因而才再次與家人連絡,也因此安寧團隊在出院準備時曾一度擔心會不會因此家人無法照護或者情感上相對淡薄。還好經詢問家屬意願後,家屬仍願意在經濟上提供協助。但也許是因為與子女感情基礎不穩定,又或者有其他不願意告訴我們的考量,幾次去拜訪患者聊到出院話題的時候,他總是既慌張又不情願的表示他希望能留在醫院接受照顧,否則回到家中也只是孤身一人。畢竟身為外人對於他家中的情況並不瞭解,我們總是只能以安撫的態度,寬慰他回到家中也許是一個上天賦予的機會,可以與自己的兒女重新認識彼此,交換對於過去生命歷程的想法。更何況醫院的環境與住院患者的性質,相較於家中的環境會存在較多感染風險,加上患者目前免疫力較低落,可能會有其他病菌傳播,對於患者身體來說,恐怕不是一件好事。
其實在與他溝通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感受到自己語言能力的拙劣,試圖要表達對於他的關心,卻有很多話無法說出口,說出口又擔心自己會不會在無意間傷害了老人家的感受。常常在進入病房詢問患者病況前,我會事前模擬一些用語,思考著如果患者表現出怎樣的情緒我又應該如何因應。或許是經驗不足夠,又或者因為患者病痛導致他發音表達能力欠佳,很多時候真的看他很努力想說些什麼的時候,又往往因為不忍心看他沮喪的發現我們無法了解他的用語而只能笑笑的點頭假裝我們有聽懂。其實換位思考的情況下,假設我是患者,恐怕我也會感到很難過,曾經想過是不是透過紙筆的方式與患者交談。但患者似乎不太喜歡,也想過如果透過智慧型手機的打字功能也許會是另一種解決之道。
相對於我的口拙,護理師學姊卻總能帶著輕鬆與專業兼具的態度,在協助患者抽痰的同時撥出空檔與患者閒聊家常,甚至在患者腹部脹氣不舒服的時候予以協助幫忙按摩等,讓患者總是願意和她分享自己的觀點。這是我認為自己應該要再多加精進學習的部分,畢竟除了基本的醫療照護外,患者的心靈層面以及對於我的信任程度顯然是不足夠的。一直到最後幾天,我才慢慢學習到與患者溝通的時候應該要表現出對於生活關心的方式,不僅僅侷限於對於病況的詢問,而是要像關心朋友一般給予他對應的回應,如:哇!那這樣會舒服很多吧!之類的鼓勵性話語,患者也會對於我們有更多的回饋反應。
另外在參與團隊會議的時候,也有聽過其他患者與家中老大同居,但家中老二卻是患者退休金的掌管者。提到患者回家的議題時,除了與其共同居住的老大外,其餘家人均表示患者應該接回家中同住。但涉及到金錢方面的討論時,又是一片靜默。過去總覺得親情與金錢的議題比較常像是電視節目或社會新聞內容,但是真的到了生命末端的時候,似乎又是那麼的近在咫尺。
居家訪視見聞
在居家訪視的患者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大概是一位住在凱旋路的婆婆。在搭車前往的過程中,護理師學姐便告知老師,婆婆的媳婦有先與她通過電話並且告知,婆婆可能會隱瞞自己並未依照醫囑用藥,且在言語中透漏先生的態度可能會比較差。實際到患者家中後,詢問婆婆近日的身體狀況,婆婆卻總是笑笑的說自己還好。一旁的兒子聽著聽著似乎有些情緒,便比較激動的請婆婆不要再隱瞞自己的病痛,如果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都應該據實以告。婆婆才悻悻然地說她說的是昨天病況還好,這樣的說法也許是因為她真的不清楚我們想要詢問的病況是過去兩周的普遍狀況,但也有可能是婆婆對於醫療存在某種程度的恐懼感(更何況婆婆在幾天前才因下體出血至急診求診)。老師也技巧性地詢問婆婆是否都有按時服藥,婆婆似乎有些心虛的說有時候會少吃一些止痛藥的量。此外,在替婆婆更換管路時,婆婆對於敷料周遭可能因為過敏而感到不適。除此之外,也許是因為下腹部的疼痛感無法定位,婆婆在短時間內頻繁進出廁所,婆婆對此也是試圖隱瞞,直到一旁的兒子忍不住插嘴告訴我們。
與在醫院安寧病房相比,回家的醫療設備不若醫院,自然也不會有護理人員協助關注病患的身體變化,家屬及患者本身對於醫師來訪時是否願意如實告知病況便顯得重要。居家照護的目的最常見者多為身體照護,協助為病人各種不適症狀緩解。其他我想能提供的大概是對於家屬心理上的支持、家屬照護技巧指導,希望能讓患者在自己熟悉的家中同樣有高品質之醫療照護,達到居家安寧的目標。
另外也有看到一位Chronic Kidney Diseasestage 5的婆婆,談到最近不去洗腎之後的生活。她看起來相當快樂,講起她最近還會吃醬瓜、喝無糖可樂的時候,她看起來眉飛色舞神采奕奕的樣子,讓我感受到居家照護給予她的也許才是她真正想要在生命最後一段旅程想過的生活。
高齡化的持續進展下,台灣即將迎來超高齡社會。然而現今的台灣在各種不同的長期照護機構、安寧照護,品質是否足以因應?居家照護我認為未來也許會是一個值得開拓的面向,將醫師過去知識權威的形象與權力歸還予患者,取而代之的是全面照顧患者的需求。只是其中值得思考的是將醫療人員拉出醫療機構外,要付出的成本以及建構醫病關係所需做的努力對於醫療人員來說更高。更有可能因此讓本就逐漸失衡的醫療與服務業是否劃上等號的議題重新進入討論。醫師基於人本考量替人民服務,但專業人士的專業是否能獲得知識不對等的對方相互的尊重值得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