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四年級
王韻筑
我所見的初階臨床體驗
我在大一時修過原先僅單一個學期的初階臨床體驗,到了大二下,初階臨床課程改制,變成從大一下到大四下的連貫課程,若中途退出則無法再加入;師資除了原先的北醫附醫,又增加了雙和醫院與萬芳醫院,一個醫院為一個學堂,從頭到尾皆由同一位醫師擔任導師,每一位導師負責各年級總共一到五位學生,可以算是一種特別的小家制度。改制前後,時間延長為原先之七倍,師資增長為三倍,而我有幸成為第一批修完改制後課程的學生,並且在焦頭爛額準備一階國考的大四上學期,被選為雙和學堂的模範生。
我認為初階臨床體驗課程最大的特色是:課程的時間內容自由度都很高,從修習的第二學期開始,皆可以在寒暑假就將開學之後的時數完成,不會造成學期間的壓力。在學校大部分的課程是必修,上課時段、內容跟師資都是固定的,一律按表操課,學生處於被動學習的狀態,同時也大肆翹課;但初階臨床體驗是自己選的系選修,連課程內容都是自己排,將被動轉換為主動,促進學習意願。雖然期末的學習歷程檔案中有規範各學期應重視的學習項目,但並沒有強制規定修課學生要達成某個目標,可以為自己量身打造,自己就是課程的主體,因此不用有預設立場,就接受自己缺乏專業知識,然後去觀察就可以了。
初階臨床體驗課程對我來說可以拆解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初階、臨床,以及體驗。
「初階」兩字點明了中低年級醫學生在醫學方面的無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自己什麼都不懂並沒有什麼不好,正是因為我們尚未接受完整的醫學教育,對許多醫學知識與標準流程都一知半解,才更有機會發現醫療人員會忽略的部分。我們是披著白袍的普通大學生,習醫之路很長,中低年級醫學生什麼都不會是正常的,如果什麼都會,為什麼養成一位主治醫師需要十多年時間呢?而提早學習也是不必要的,在對的時機做對的事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就像人們不會要求國小學童學習微積分,我們也不該要求大一大二學生要有藥理病理及診斷學知識。
無知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是思考沒有框架,當我們漸漸成長,漸漸在醫療領域中社會化,便會被醫療領域的慣例與習慣框架住。在標準作業流程之外,應當存在更多的可能性,醫學生既非醫療人員,亦非病患與家屬,在臨床場域中可以自由地切換視角,跳脫框架思考反到是中低年級的我們能做的比較好的事情。
故我認為,在這門系課程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觀察」,觀察醫師、護理師、任何醫療人員、病患與家屬,都能有所收穫;也可以觀察醫院這個工作場域中,人們互相合作的節奏,又或是在醫師忙碌的空檔與醫師聊天,都能有所收穫。
「臨床」則像是一種特權,我們現在可以無壓力的到各科別玩耍,等到大五大六進醫院見習,就會有壓力,有沒有壓力是兩者之間很大的不同。
有什麼問題就找什麼科,這裡指的不是有病就要看醫生,而是我們想看什麼部分,都能請導師協助安排,甚至有機會參觀見習時不會去的地方,課程的靈活度非常高。譬如大二下block時,同學們喜歡在結束一個段落的課程後,直接到該科別看一看,將學校教的學理與醫院中的臨床相對照,能夠加深印象也能激發學習興趣;大三上開大體實時,我特別喜歡進開刀房,偶爾還能刷手上table,醫師一面開刀也會一面複習相關解剖構造,是非常具體的學習經驗。
「體驗」,初階臨床體驗就像是醫學生版的baby boss,讓醫學生趁著年紀還小,投入的青春跟學費還不多的時候,先窺探未來的職場,看自己能不能接受、喜不喜歡。畢竟想像跟現實是不一樣的,回想我們高三學測指考後,在選填科系時,有多少人是真的了解自己,並擁有明確的志向?有多少科系是真的被大眾理解的?許多在制度的訓練下,太擅長讀書考試的學生,被師長推向特定的科系。我們在進入大學前缺乏科系探索,進入醫學系後的正規課程則要到大五才會真正接觸臨床,如果能藉由初階臨床體驗課程好好思考,此時砍掉重練,或是提早確立想要努力的方向,在人生規劃上都有所助益。
初階臨床體驗常被學生戲稱為初階路障體驗,我們甚至比clerk更擋路,時常有學長姐或其他醫療人員好奇我們為什麼要這麼早就到醫院去,大五大六見習每天都要待在醫院,中低年級時能在到處玩耍何必自投羅網到醫院去呢?但我覺得初階臨床體驗與大五大六見習,在本質上有很大的差異:前者主要是體驗醫療氛圍,自我探索並反思,不以學習醫學知識與技能為目的;後者則顯然是以學習醫學知識與技能為目的。學校的醫學教育是生硬冰冷的,像一個個罐頭,上課時開罐,無論打開後看見的是排列整齊還是亂七八糟的內容物,我們都在考試前囫圇嚥下;穿插在學期中的人文課程也是,學生多半有預期心理,課程也常常無法引起學生興趣,在被動學習的方式之下,經常面臨事倍功半的窘況,而我們也難以保證,醫學生在上過這些課程後,就能成為人們期待的,醫術與醫德兼備的醫師,並能在大環境中存活。
實際來到醫療環境中,其實難以預期會遇到什麼情況,也正是因為毫無防備,所以會更認真面對,相較之下,有些人文課程太刻意的在課堂中安插特定元素反而會讓學生反感,而無法達到課程目的。像初階臨床體驗這樣子的課程,因為是學生主動選課,並為自己規劃課程再請導師協助安排,對於課程的責任感較高,學習動機也較高。中低年級醫學生可以看見並思考的議題其實非常多,我在這個課程中有許多意料之外的收穫,觀察與反思才是這堂課的重點,如果有人問我這門課需要準備什麼,我會說:放空心思然後精神飽滿的去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