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教學部
楊勝彰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教學部師資培育中心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周致丞
從近年數位學習的發展談臨床醫學教育的應用
隨著網路科技的成熟發展,近年來,教育界掀起一波數位學習的趨勢。發展過程中曾出現過許多新的教育名詞,而每個名詞背後實際上都隱含著某種教育理念和應用模式。
從線上開放式課程到結合線上與面對面的翻轉課堂
這波浪潮源自2001年麻省理工學院的開放式課程(Open Course Ware, OCW)。當初,麻省理工學院(MIT)發展OCW的目的,是希望將MIT課堂授課的內容,免費開放給全世界的學習者,以實現知識共享的理念。於是在教室中擺設攝影機,將整個課堂授課直接錄製起來,藉由網路分享給全世界。學習者只要坐在家中,就可以透過電腦,觀看到世界一流學府的授課內容。然而,開放式課程,實際上僅應用到科技對學習帶來的方便,但卻無法顧及學習者在線上學習與傳統課堂的學習方式和習慣的不同。
2006年,一位矽谷的基金分析師Salman Khan,為了幫助住在遠距離的表弟妹複習功課,他試著將講述數學和科學的知識內容錄製起來並上傳至Youtube。沒想到一段時間後竟收到眾多讀者的感謝函,讓他感受到微小的行動,竟可影響這麼多的人,激勵Khan錄製更多的教學影片來幫助其他人。Khan對教育的用心投入和付出,在2010年被Google和比爾蓋茲基金會看到,於是資助他350萬美金成立了「可汗學院」(Khan Academy),實現可汗讓所有人都可以免費享有一流教學的夢想。實際上,可汗學院的成功並非偶然,Khan掌握了四個線上課程的重要原則,第一、時間短,每份教材影片時間不超過15分鐘,讓學習者在短時間內學習完一個重點知識概念;第二、講重點,教材內容主要講授核心內容,過多的知識細節不會在教材中講述;第三、結構化,重新依學習目標設計課程主題及教材大綱;第四、視覺化,教材內容的以視覺圖像為主。以上這些原則,成了可汗學院線上課程廣受歡迎最主要的原因。
「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最早在2008年被二位加拿大學者提出1,但直到2011年,MOOC一詞被Peter Norvig與Sebastian Thrun二位史丹佛大學教授發陽光大。二位教授因受到可汗學院成功的鼓舞,將一堂過去最多只有200人修的「人工智慧導論」課程,依照可汗學院的方式,發展成線上課程形式並開放,最後這堂課吸引全世界超過16萬人的註冊。豐碩的成果激勵他們在2012年先後各成立Udacity與Coursera二個MOOC品牌公司。同年,麻省理工學院與哈佛大學共同合作成立非營利公司edX MOOC品牌公司。MOOC主要基於以知識傳遞為教育理念的線上教學模式,讓學習者自主於線上閱讀教材、繳交作業、同儕互評與討論和評量測驗等線上學習活動,最後通過上述活動歷程,申請認證與學分。然而,高註冊率的漂亮數字背後,卻也衍生出一個「低課程完成率」的新問題。
2007年,在這波浪潮中出現一個目前被廣泛討論與應用的新式教學模式「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翻轉課堂意指教師預先錄製好知識性的授課內容,讓學習者在課前自主線上學習,到課堂中老師帶領學員和其他同儕進行深度的知識應用活動和合作學習討論,其模式屬相關教育研究領域中「混成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的一種。其定義為只要結合二種以上的教學方式,即可稱為「混成式學習」。故混成方式有許多不同模式,翻轉課堂正好屬於其中一種結合線上端數位科技學習與面對面端課堂學習的學習模式2。此模式翻轉過去傳統課堂的學習資源,讓學習者在運用較低認知負荷量的知識理解學習階段,藉由科技輔助讓學習者在家中觀看教師講解影片,等到要運用較高認知負荷的知識應用、分析等活動時,轉為在課堂中由教師帶領學員進行知識應用及解惑,同時其他同儕陪伴在身邊共同討論學習,讓教師角色不再只是單向的知識傳遞者,而翻轉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引導與解惑者。
數位學習浪潮對臨床醫學教育影響
近二十年來的數位學習發展,是從一開始將傳統課堂搬至線上的「開放式課程」,到依照多媒體學習原則進行設計的「可汗學院」,到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的「MOOC」,到有效結合線上知識學習與課堂知識應用活動學習的「翻轉課堂」。其中,前三者主要以線上知識傳遞為主,雖讓知識傳遞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但對重視以勝任能力為導向的臨床醫學教育而言,實無法完全符合教育目的與期待。但翻轉課堂的設計理念,卻能讓學習者更加重視面對面端的知識應用,解決目前臨床教學現場,高頻率新進人員的訓練與實習學生的輪調,所造成臨床教師大多數時間被知識傳授給佔據以至於臨床指導不足的困境。
推動臨床混成式學習成果
以本院為例,為解決上述教育困境,自2008年起,開始推動「臨床混成式學習」。目標是將線上端臨床知識傳授與面對面端臨床實習緊密地結合。線上端由臨床教師錄製臨床核心知識數位教材,培育學生自主學習態度;而面對面端則要求臨床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臨床指導、個案討論及臨床教學互動等知識應用活動等,藉此強化知識的留存與提升臨床照護能力的經驗。
在臨床混成式學習課程推動初期,導入具有「教育」與「科技」領域專業的「教學設計師」(Instructional Designer),辦理相關混成式學習師培工作坊,培養臨床教師具有數位教材與課程設計的相關知能;發展過程中,教學設計師協助臨床教師發展線上端數位教材與面對面臨床教學活動設計;課程實施後,蒐集課程中學習者的學習成效數據與學習者感知,統計分析成果作為下階段課程修訂依據。
至2013年已全面推動至所有臨床科部,後續逐年進行課程修訂,並將成功發展經驗持續推動至所有醫事職類,成為全面落實數位學習於臨床教學的醫學中心。為能持續精進臨床混成式學習的應用性,未來在面對面臨床教學現場中,導入行動科技輔助臨床教學與評估,對臨床教師的教學評估可以更便利與智慧化。對學習者在學習成效分析能更即時和個人化,藉由以學習者為中心、以教育科技為用,科技輔助建構自主臨床學習環境,讓臨床醫學教育邁向以勝任能力為導向的教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