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醫學大學應用外語系教授
王雅慧
醫學人文;人文醫學
於醫學大學教書之經驗中,得知醫學教育中人文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與頗著重於人性關懷面上之文學省思,有異曲同工之妙。有鑑於此,為推廣中山醫學大學醫學人文教育,自九十九學年度即著手籌劃並辦理「醫學人文電影賞析之夜」,於本校以公播版播放醫學人文電影提供師生與醫事同仁賞析,藉以喚醒其對醫學人文議題之重視。爾後,為了使學生更有機會聆聽他人聲音,並藉由不同面相,探討醫學人文議題以增進其反思能力與同理心,個人於一零二學年度下學期開始籌畫「醫學人文暨電影欣賞與論壇研習社」並於一零三學年度成立並招收會員。值得一提的事,儘管「醫學人文暨電影欣賞與論壇研習社」才成立不過短短三年,由於學生的支持,隨即於一零五學年度獲頒本校學術性社團第一名。此醫學人文教育推廣方式,亦受到本校之認同,並列為本校醫學人文教育與「課程百分百」認證學分。
於教學活動方面,除在本校教授醫學系五年級「臨床醫學導論」之敘事醫學與反思寫作,同時也在通識教育中心開設「敘事醫學與反思閱讀/寫作」與「醫學人文文學作品與電影賞析」等醫學人文相關課程。課程教學內容包括《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再生之旅/The Doctor》、《心靈病房/Wit》、《伊凡.伊里奇之死/The Death of Ivan Ilych》、《不存在的女兒/The Memory Keeper`s Daughter》、〈黃色壁紙〉/Yellow Wallpaper〉等相關文學作品與疾病敘事之人文省思。
進一步地,為使醫學人文課程更加生動,個人於下學年更開設了「童話故事的作用與療癒」課程,跳脫教條式的教科書與理論論述,藉由豐富的童話想像與情感鏈結,讓學生知悉人們與生俱來的集體無意識,諸如恐懼、死亡、意義、仇恨或不安等情感,並學習童話故事的正面思考態度去面對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困難,藉此建構其價值觀與身分認同。
同時,為使醫學人文更加實務化,不流於空談,個人更進一步策劃「醫學人文電影反思寫作」與「敘事醫學反思寫作」優良作品選拔,向中山醫學大學與附設醫院教職員與學生徵稿。現正進行第四屆「醫學人文電影與文學反思寫作」與第三屆「敘事醫學反思寫作」優良作品徵稿。並將之編輯成冊出版以供人閱讀與省思。相關作品已於2016年編著出版「來不及的道謝:敘事醫學閱讀反思與寫作」;2017年編著出版「被遺忘的幸福:敘事醫學閱讀反思與寫作」。個人衷心期盼能藉由相關醫學人文作品之編著,使讀者能有機會透過疾病敘事的閱讀,聆聽他者(the other)的聲音,了解並反思每位病患、家屬、與醫療工作人員所處之困境、兩難與無奈,以期建立同理心,養成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人文關懷。
於研究活動方面,為了更緊密結合科技進行醫學人文教學與同儕互動,研究團隊設計出不同分群學生所適合的學習教材以進行適應性、互補性等跨領域合作學習。同時,為了形塑科技與人文並重的醫學教育,更建立「醫學人文教育與英語文學習網站」,進行醫學人文論壇(E-learning discussion forum on medical humanities; 如圖一)。希望藉由此網站之建構進行醫學人文教育的推廣,並將本人於碩士期間所受的文學訓練與博士班期間所學的教育研究相結合,以期應用人文相關之文學批評、理論與教育思想於實際醫學人文的學習環境活動。
有別於傳統之分群學習模式,研究團隊希望能藉由醫學人文論壇與跨領域合作學習,營造出多元喧囂且理性的人文關懷溝通模式,使醫學大學學生能跳脫醫學(即,科學)教育的固定思考模式,並藉由醫學與人文的碰撞,聆聽不同領域學生對醫學人文相關爭論議題之分析與詮釋,藉以增進學生反思與人文關懷並進而提昇其同理心與醫病溝通能力。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學生沉浸在此學習環境,其反思能力、醫病溝通、同理心與敘事醫學寫作技巧方面之成就表現皆高於控制組學生。在反思能力方,除了在「反思懷疑態度」向度無顯著性差異外,在「自我檢核」、「換位反思」與「評論性的開放思想」向度皆有顯著性差異。在醫病溝通能力方面,在「信任與感受力」、「病人中心的資訊給予」、「融洽關係的建立」與「病人參與的促進」向度皆有顯著性差異。在同理心方面,除了在「智識同理心」向度無顯著性差異外,在「行為同理心」與「情感同理心」皆有顯著性差異。在敘事醫學寫作方面,除了在「 語言風格與慣例」向度無顯著性差異外,在「注意力 → 再現 → 情感鏈結」、「攸關個人成長的反思深度」、「焦點與脈絡結構」、「見解與脈絡詳盡闡述」量表皆有顯著性差異。
林林總總之教學與研究活動,其唯一宗旨不外乎是希冀能藉由醫學人文議題討論、醫學人文文學作品賞析以及敘事醫學之疾病敘事進行反思,增進本校院教職員、學生與醫療工作者,甚至病患與家屬,對醫學倫理與人文之重視,並藉由作品不同的敘事呈現方式引領換位思考與多元面向思考,進而形塑多元喧囂且多元共生的醫病關係。
唯有將醫學人文生活化,願意聆聽他人的聲音,才能看見人文醫學的曙光。
一路走來,才發現
醫學人文無它,只因在乎。
There is nothing for medical humanities but 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