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醫學系老師
王文奇
教育如船開到水深之處-畢業季感言
學習,不只老師教,也是要學生自己認真練習與執行課業。醫學教育,也是如此,有師資培育、學生參與、教材課程創新設計、科技輔具運用等面向,都是歷久彌新。筆者深覺得課程設計規劃,教育執行方法與評量檢討,無不是學問。有時候,教學的經驗與觀摩很重要。不少臨床醫學的學習是手把手,但常常覺得要如何教,運用甚麼機會教,甚至教甚麼題材內容,都是要向學習。我們且看看聖經裡教學現場發生的事,這段敘述挺有意思。以下這段聖經文字:
「有一隻船是西門的,耶穌就上去,請他把船撐開,稍微離岸,就坐下,從船上教訓眾人。 講完了,對西門說:「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 西門說:「夫子,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着甚麼。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 他們下了網,就圈住許多魚,網險些裂開, 便招呼那隻船上的同伴來幫助。他們就來,把魚裝滿了兩隻船,甚至船要沉下去。 西門‧彼得看見,就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路加福音 5:3-8 )
這段聖經文字中有與教育相關的幾件事:
先說經驗累進成為知識這件事。各種數學公式、化學方程式,不論是facts or figures,國語文的作文起承轉合,乃至於現在高熱度的人工智慧AI大數據演算,都是經驗值而來的。有時候歷史上的典範人物,諸多故事讀了,知道許多法則,小至做人處事,大至朝代興替,這也許是質性分析,也能量性呈現。世界經濟上面的許多發展曲線不正是如此嗎?所以許多經驗值是可以量化的。我們過去的相處人物或是過去的工作軌跡,都是我們累積的經驗,會給概念 concepts and ideas,漸漸也就是我們的知識。
但是漁夫彼得起初整夜勞累卻魚獲不佳。他的經驗值應該說得上是老手!但是聽耶穌一句:船開到水深之處,則魚獲甚多,網險裂,船險沈,真是超過所求所想。這種經驗跳脫過往,突破點卻在彼得好奇 (curiosity) 大膽嘗試之時。Penicilllin 的發現,腦細胞的 Long-term potentiation,幹細胞癌病運用研究等等,都是經驗累積後躍進出知識推升。知識再藉由教育傳播,也啟蒙了智慧,也讓老天爺給了我們這群「受教的人」靈光一現,明白道理。那種「得人如得魚」的光景,正是教育的成效:使人翻越自我。最近常論述永續發展的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al goals (SDG) 應該也正是此意思,希望教育給予機會成就更高的社會價值。這超乎想像的目標倍增效率,其實正是船行深處,下網而漁!
其實聖經故事中,發人深省另一件事與教育相關的是俯伏在地的彼得。彼得此次又驚又喜並解震撼的經驗,他有了「反思」。彼得何德何能親臨這令人折服的事件?何以他不自主地躬身?他放棄自我執念,也許一方面因為他是「被揀選的」(the chosen);教育本是有教無類,但也可能因材施教。前一夜徒勞無獲,現下這遠超預期的漁獲量,是老師的啟廸,自知不足卻可逢此機緣再習技能!被揀選的他謙遜了,他願俯伏於耶穌老師面前受教了!我們常想到在醫學教育現場也會有這番場景:佩服老師或是學長姐好英武神勇,導引後進學習者融會貫通。有時學生也有表現青出於藍勝於藍,教育碩果因此銀青共享。反思是個人功夫,也可以教學團隊一起完成,更是奠基經驗成為知識的工作。略舉一例:SARS 疫情後培育的防疫醫師,於近期COVID-19疫情中成為防疫重要支柱。當年認真反思人才培育的重要,防疫醫師的團隊形成,因而挺過疫情艱難時光。思此,期待眾人皆謙遜反思,師生共鳴,以後可以成為社會棟樑。
輔大醫學系公元2000年創系,尚需努力耕耘,教學經驗略薄,教育撒種有之。邇來或有畢業系友返校執教,或有於醫療工作外從事公益活動,或是堅守醫務崗位者,回顧這些,深深覺得當年的教育投入的師長們的戮力辛勞,實屬難得可慰。感謝天父,導引我們重新認識教育工作,或震撼,或感恩,益發自覺能力不足,尚祈天父恩典夠用,攜手各校人才、結合國內外教育資源,共續醫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