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醫學系副教授/耕莘醫院教研部副主任、兒科部主治醫師
文萬欣
運用反思報告提升醫學生的全人醫療整合教學:一位老師四年的回顧與感想
全人醫療是涵蓋生理、心理、靈性、社會及經濟層面的醫療。一位好醫師不只要具備與時俱進的醫學知識、臨床技術,也要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同理心、跨文化理解…等,以及能在現實制度下工作成長適應的能力。知識與技術可以用筆試及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來評估,但溝通、文化、適應、專業素養…等,既缺乏一致性的量化標準,也不易在課堂講授或讓學生自主學習,需要學習者實際沉浸於臨床情境中,參與診療照護過程,輔以前輩老師提攜帶領,及同儕合作互助經驗分享,才能融會貫通形成自身的整合體悟,並建立專業素養及自我反省改進的習慣。
「反思」,reflection,是源自於歐美人文社會科學的名詞。知名哲學家及教育學家John Dewey是反思學習理論的創始者 [1]。澳洲教育學者John Bain之後提出了反思5R的架構:reporting報告,responding反應,relating關聯,reasoning理解,reconstructing重構 [2]。利用這五個步驟來引導學生有系統地描述發生的事件,紀錄自身反應,再進一步參考融合他人經驗、文獻記載,最終提出結論,並設想重新來過是否有更適當的作法。Shapiro等三位美國醫師則提出反思在醫學教育中的學習理論:第一階段為書寫:此階段為個人層面、內省式的思考;第二階段為團體的報告、分享與討論。以此來增進醫學生照護病人的能力、專業素養、以及自我的心理健康 [3]。
自2019年9月起,耕莘醫院在每月師生座談會安排1-2小組實習醫學生報告,每組1-3位學生,以反思方式,書寫並報告實習經驗中,令學生印象深刻之事件,並融入全人醫療相關議題探討。會中也邀請院內各臨床科別老師及其他領域,包括護理、社工、牧靈、行政…等同仁參與,提供各職類的思考角度與處理經驗,讓學生能更融入臨床情境,並了解臨床醫療之實際進行狀況。
至2023年11月,共有60份的反思報告,報告者51.7%為輔大醫學系五六年級學生,48.3%為國外醫學系畢業之臨床實作訓練學員。依照學生自己的反思感想,每份報告可以討論多重議題。彙整後之議題占比如下:溝通 (30%)、醫學倫理 (20%)、法律 (12%)、跨領域團隊照護 (11.3%)、醫療處置 (8.7%)、自我調適成長 (4.7%)、病人安全 (2.7%)、跨文化議題 (2.7%)、性別議題 (2.7%)、兒少保護 (2.7%)、及醫療暴力 (2.7%)。
醫學生們臨床反思報告的主題,以「溝通」所占比例最高,不只有醫病溝通議題,也包括醫療團隊中各單位的溝通議題。顯示對醫學生來說,溝通是進入臨床階段最常遇到的問題,或是在實習過程中最常觀察到的,臨床醫療工作人員所面臨的非預期狀況,因而引發學生感觸,寫下反思報告。
反思報告的科別分類,以內外科案例最多,占比為56.7%,這當然和醫學生在內外科實習的時間最多有關。此外,學生在精神科實習的週數不多,卻有10%的反思報告是以在精神科實習時之所見所感為題,顯示從醫學生的角度來看,精神疾病的樣貌與其病患的表現和處境較為特殊,故常以此為主題來撰寫報告。以精神科為主題的報告內容有:病患權益、強制住院、出院照護、疾病汙名化…等。
四年多來,我參與學生臨床反思報告的感想是,透過觀察、反思、報告、討論的過程,學生對全人照護各方面的知識、感受、實踐力均有提昇。起初學生的報告以單一議題居多,常見的內容是制式化套用醫學倫理的自主、行善、不傷害、正義原則,或醫療相關法律的討論,病人自主權利法、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是最常被提出來討論的法條。近期的報告則常涵蓋多重議題,且能提出多項改善措施,包括:醫療、心理社會支持、以及以跨團隊合作方式來合作照護。比較前期(2019-2021, N=27),及後期(2022-2023, N=33)的報告,涵蓋的議題數目有增加的趨勢(中位數:2 vs. 3;範圍:1~4 vs. 1~6)。
後期學生們報告的內容,尤其是全人醫療的心理社會文化層面,有時甚至比老師更為廣泛多元,因為老師們過去較欠缺這方面訓練,且某種程度上也被現實功利的大環境“污染”,或已習慣於專科化、制式化的醫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