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學習圈之外的擬真反思理論於醫學教育之應用

  • 首頁
  • 理事長的話
  • 近期國內外醫學教育活動通知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活動通告
  • 主題文章
  • 醫學生專欄
  • 醫學教育思潮
  • 教師心語

高雄長庚急診醫學科醫師
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高雄長庚教學專責主治醫師
王慧婷

經驗學習圈之外的擬真反思理論於醫學教育之應用


  大衛庫柏(David Kolb)的經驗學習圈是情境模擬訓練(simulation training)的重要學習理論之一, Kolb 在 1984 年提出的經驗學習圈,是奠定在經驗教育哲學、知識建構論之上的學習循環,分成體驗 (Experiencing)、反思內省 (Reflecting)、抽象化 (Abstracting)、應用 (Applying)。
 

  1. 經驗學習圈中的反思
      學員在情境模擬訓練中獲得有價值的「具體經驗」 (concrete experience),透過觀察與反思(Reflective Observation),針對與過去經驗以及認知不一致的事情加以理解,此外,情境模擬訓練通常以團隊或是合作學習方式進行,也可以透過同儕分享跨域聽到其他人的深刻觀察。接著透過思考與分析,將新的經驗素材有系統的轉化成概念,並建構知識,也就是抽象概念化 (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學員回到臨床場域主動的實際操作,運用並實踐所學習的知識 (Active Experimentation)。

  2. 批判理論與詮釋學中的反思
      其中『反思』不只出現在庫柏的理論,在許多教育理論中皆有著墨。
      透過情境模擬、角色扮演或實習等教學技術或教學設計,可提供住院醫師新經驗的基礎,也就是所謂『初級經驗』,透過老師的引導,體認覺察到情境模擬的初級經驗中疑惑,不完整,不確定之處,此即「反思性經驗(reflective experience)」也就是次級經驗,由此,學員再結合臨床的理論與指導方針(guideline),作為回到臨床場域之後實作的依歸。傳統的經驗學習僅觸及個人層面的反思,個人會走過回顧經驗,批判思考,與轉化三個階段,讓學習能夠深化及拓展個人的認知疆界。個人的知識信念,在討論中與同儕互相檢驗,則是『社會層面的反思性』的功夫。例如在情境模擬中,演練了TRM 的某些技巧,經由團隊成員的分享,使參與者都連結在對話中,嘗試同理成員彼此體驗到的團隊資源管理面向,發現不同的觀點,有如一面鏡子,對於先前理解做出提問,進而達成新的共識,此即詮釋學大師高達美Gadamer所言之『視域融合』(fusion of horizons),建構出更寬廣的新視野,對於團隊合作或跨領域訓練,社會層面的反思非常重要,這樣的過程不在找到真理或正確答案,而是達成共識之後能夠回到臨床場域不斷被實踐與檢驗的過程,行動是個人投入最好的詮釋。

  3. 觀點轉化理論中的反思
      而在馬紀洛(Mezirow)的觀點轉化理論中,也提到反思的幾個層次,首先是內容反思(content reflection),指的是對某一臨床問題的內容進行檢驗,例如學員反饋在simulation時遇到的障礙,第二是過程反思process reflection,牽涉到對所使用之問題解決策略的檢核,為什麼這麼決策,決策的哪一個部分出了問題,第三則是前提反思premise reflection,當問題本身受到質疑,如道德兩難,醫學倫理,或是醫病決策共享的議題上,我們需檢視長久以來社會對經驗所建構的預設、信念和價值,促使個人產生意義觀點的轉化。

      自由主義教育學家Brookfield也曾提出反思的五個普遍經驗過程,包括
    1. 觸發事件trigger event
    2. 評估appraisal
    3. 探索exploration
    4. 發展他種觀點developing alternative perspective
    5. 把新的思考或生活方式整合到生活結構當中
    這五個步驟由觀點轉化理論脫胎而來,也是臨床教師在構思教案與輔導學員時,一個好的結構化的學習歷程。
 

結語

  在情境模擬課程中,無法直接觀察到學員是否將課程中形成新共識或信念實踐於臨床場域,教師期待課程中的火花是一個萌芽中的種子,解放教育學家弗雷勒((Paulo Freire)倡導提問式教育(problem posing education),反思不只限於學員自己講,自己想,而是從師生的對話中引發學習者提出問題,成為學習情境的內容,引發批判思考進而反思行動。教師能提供的是一個開放平等的討論空間,將偏見,成見,和個人問題擺在一旁,開放客觀的共同評估與分析,進而達成共識。透過理解不同理論中的反思,教師也能跳脫框架,由更開放的視角來進行教案的設計與學員的輔導。
 

Kolb, David A., 1939-. Experiential Learning :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84.
Mezirow, J. (1978). Perspective Transformation. Adult Education, 28(2), 100–110.
Brookfield, S. D. (1987). Developing critical thinkers: Challenging adults to explore alternative ways of thinking and acting. Jossey-Bass.
Ryan, Mary & Ryan, Michael (2013) Theoris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32(2), pp. 244-257.
Gadamer, Hans-Georg (2013). Truth and Method. Translated by Weinsheimer, Joel; Marshall, Donald G. (revised 2nd ed.). London and New York: Bloomsbury Academic. ISBN 978-1-7809-3624-6.

2014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發行人: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理事長:倪衍玄教授 主編:陽明大學醫學院楊盈盈主任委員 執行編輯: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 陳維恭委員

編輯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洪維德委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陳維恭委員、成功大學醫學院楊朝鈞委員、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林彥克委員、馬偕醫學院陳奕全委員、國防醫學院黃國書委員、慈濟大學醫學院朱紹盈委員、輔仁大學醫學院廖俊厚委員、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陳建宇委員、臺灣大學醫學院邱郁淳委員

相關連結  各期電子報  投稿須知  投稿聲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