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科技教育與訓練之淺見

  • 首頁
  • 理事長的話
  • 近期國內外醫學教育活動通知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活動通告
  • 主題文章
  • 醫學生專欄
  • 醫學教育思潮
  • 教師心語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急診部主任
陳維恭

後疫情時代,科技教育與訓練之淺見


  2020年起,逐步演變成全球性疫情的COVID-19,對各國社會、經濟等,均產生嚴重程度不一之衝擊。而對醫療衛生,同樣形成巨大且深遠之影響。過去,醫學教育、臨床訓練到臨床醫療服務,面對面實體教學或診療,是個黃金定律,不容輕易僭越。然而,當超強傳播力的COVID-19出現後,幸賴通訊科技之協助,才讓醫療教學、訓練、服務等,得以透過遠距方式持續進行。一些原本存在爭議的操作模式,反成為維繫正常運轉的唯一工具。
 

  後疫情時代,特殊狀況下,才有機會出現的應變方式,該被視為疫情一時的權宜之計,疫情過後回歸正軌?抑或順勢將此新萌芽的科技運用與觀念轉換,化為契機及新常態,使其持續發展?隨著「元宇宙」這類科技業的夢幻題材,正被廣泛討論與布局。未來,逐步運用在醫學領域上,要說不可能或拒絕,恐須相當大的勇氣。如同人工智能運用於醫療一般,目前發展態勢,已不再是討論接不接受的問題,而是走到探索能運用到甚麼程度與甚麼領域的問題。後疫情時代,科技運用在教學、訓練與診療上,應是個須更積極面對與鼓勵的議題。醫學教育或醫療衛生政策制定者或執行者,預先規劃及佈署是有其必要性與急迫性的。
 

  1. 科技教學
      疫情發生前,混成學習(Blended / Hybrid Learning)導入包括醫學教育在內的各式教育中,已一段時間。疫情期間,採用遠距教學,成為不得不使用之教學方式。突如其來的疫情,對教師備課之挑戰,實遠大於受教學生。遠距視訊授課,先天上就有「場控」不易的限制。教師無法如實體教學下,能直接觀察到學生的上課狀態。況且,學生在各種不同情境下「露臉」,其所安排之學習環境,是否合適,對大多數老師,確實很難完全掌控。

      然而,疫情也讓每位師生,確實地體驗到視訊教學的優缺點。那麼疫情後,視訊教學是否應減少,而回歸常態?實際上,虛擬教學雖無法完全取代實體上課所帶來,諸如面對面交流討論或互動等之好處,但伴隨著不同世代,學習方式的逐漸多元化、科技化,學校投入更多資源,開發或協助製作更加優質之數位教學,提升教學成效,似乎也是個絕佳機會。試想,倘若老師們視訊教學,能製作得像「電玩遊戲」般的刺激,擔憂學生無法專注或互動不足的問題,自然也會迎刃而解。類似這樣的教學模式,短期內或許不易實現,但長遠來看,卻又極可能出現。 

  2. 科技訓練
      在提高病人安全的基礎下,臨床模擬訓練(Simulation Training)的推動,被接受程度較高,相對地爭議或阻力也較少。因此,常規運用在醫學生或住院醫師的臨床訓練上,已十分普及。其最大優點,除可避免經驗不足的「生手」,在臨床上對病人安全直接造成威脅外,更具訓練的可重複性及目標明確性等。

      隨著資訊與通信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及軟體套件的快速發展,臨床情境達到高擬真的目標,也是愈來愈近。未來,體感科技(用感測器感測人身體及四肢的活動,做為直覺式的人機介面)的運用,結合過去VR(虛擬實境)、AR(擴增實境)、MR(混合實境)等互動操控裝置,高擬真訓練的目標將再進一步實踐。而隨著機器人研發的快速進展,未來以標準化機器人病人取代過去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只要製作成本合理,亦極可能逐步實現。 

  3. 遠距診療
      若無更多實證研究,證明遠距診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目前要透過遠距診療改變實體面對面模式,其面臨之阻力,遠大於科技教學與訓練。傳統理學檢查,是診斷與後續治療的必要過程與依據。特別是眾多須藉助簡單儀器,進行理學檢查的專科,例如眼科、耳鼻科、神經內科、外科等等。僅透過問診或目視病人外觀等有限資訊,就要進行診療,其倫理與病人安全的挑戰,仍十分巨大。然而,科技診療的發展,本就是從簡單、可行及對醫病有利等情境下開始。疫情期間,即便抱有疑慮,但基於病人需求,似乎也須在眾多病人中,找到並分類適當的病人來處理,以降低醫病間非必要之接觸。疫情後,保留遠距診療模式,從對病人安全且有利的狀況下使用,持續讓醫師們累積經驗,並適時搭配提升安全之流程指引,往前一步一步修正與推進。再運用慢慢地將運用範圍擴增,將不僅是醫療進步的趨勢,民眾亦將因此受益。況且,無論科技診療如何發展,要全盤取代實體診療,既非易事亦無可能,過度擔憂亦無必要。

      疫情前,遠距診療在各國,既有不同程度之發展。尤以自由程度較高之社會、或亟須利用科技解決醫療不平等之國家,在此領域之開放與推動,愈加快速且積極。未來,更簡易、更便利、更低成本的穿戴裝置,勢必越來越普遍。當這些隨手可得的儀器,使診斷速度、敏感度及正確率,更勝於須長期累積之理學檢查經驗時。要再質疑或拒絕接受科技診療,反可能是落伍的舉止。如同過去MRI或CT輔助腦神經理學診斷一般,已是個難以逆轉的事實。與其擔心或害怕接觸新科技,不如思索如何運用科技,創造醫療另類價值或更多市場。

      科技發展永遠是供人使用而非取代。現代醫療之進步,若無科技協助,絕無法發展至今日光景。未來醫學,若要持續進步,同樣無法脫離科技運用。先進國家,有愈來愈多醫學生,擔心從學校在醫療科技教學上不足,致無法跟上社會須求。更加擔心其所受知識與訓練,無法與未來科技銜接。醫學院或醫療機構,科技運用的程度與廣度,估計亦將成為未來能否躋升頂尖行列的評估標準之一。

      台灣天然資源匱乏,所幸先前對資訊科技產業之投資,才有科技島之美譽,讓台灣社會與經濟發展得以持續。台灣在科技產業與醫療服務上,可謂菁英匯集,從不缺優秀人才。但若環境或制度設計,未讓這些頂尖人才,有機會成為帶動國家產業升級的生力軍,著實可惜。新一輪國際性競爭,將是個較量創新與整合能力高下的競爭。各國對自身醫療生態之保護強烈,讓醫療輸出絕非容易的事。可以想見,台灣即便有最優秀之醫學生與專科訓練,但若困在這島上,僅將服務視野及領域侷限在台灣,不僅可惜,也是一種損失。倘若能結合台灣科技強項,導入台灣醫學教育與專科訓練之優勢,或許有機會成為走入國際競爭的新興戰略。因此,全面加大與鼓勵科技與醫學教學、訓練、診療的結合,並開放及獎勵台灣成為先導市場,將是台灣醫療續命及發展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Goh PS, et al.A vision of the use of technology in medical education after the COVID-19 pandemic [version 1] MedEdPublish 2020;9:49 Last updated: 13 DEC 2021. https://doi.org/10.15694/mep.2020.000049.1
  2. Ahmed H, et al. COVID-19 and medical education. Lancet Infect Dis. 2020 Jul;20(7):777-778. doi: 10.1016/S1473-3099(20)30226-7.
  3. Liu CH, et al. The impact of COVID-19 on medical education: Experiences from one medical university in Taiwan J Formos Med Assoc. 2021;120(9):1782-1784. doi: 10.1016/j.jfma.2021.02.016. Epub 2021 Mar 8.
  4. Budakoğlu Iİ et al. Telemedicine curriculum in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a systematic search and review. Health Technol (Berl). 2021;11(4):773-781. doi: 10.1007/s12553-021-00559-1.
  5. Oranicha J, et al. Telemedicine and Medical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COVID-19
    Acad Med 2020;95:1838-1843. doi: 10.1097/ACM.0000000000003711

2014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發行人: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理事長:倪衍玄教授 主編:陽明大學醫學院楊盈盈主任委員 執行編輯: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 陳維恭委員

編輯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洪維德委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陳維恭委員、成功大學醫學院楊朝鈞委員、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林彥克委員、馬偕醫學院陳奕全委員、國防醫學院黃國書委員、慈濟大學醫學院朱紹盈委員、輔仁大學醫學院廖俊厚委員、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陳建宇委員、臺灣大學醫學院邱郁淳委員

相關連結  各期電子報  投稿須知  投稿聲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