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住院醫師教學推動人
謝易達
整合適應性專業知識於臨床學習
適應性專業知識(adaptive expertise)是一種在解決不尋常的任務問題過程中,表現出的一系列思維與行為。相對於經典專業知識(routine expertise or classic expertise)尋求以高精準度和高效率的方式掌握程序,適應性專業知識強調能不受限於程序地提出解決方案,這涉及到個人對其知識的深層概念理解與知識的意義探究。根據相關領域的專家意見,適應性專業知識需要四種要素,包括(一)對實踐反思的開放態度、(二)後設推理以辨識既有程序知識的不適用、(三)批判性思考以推翻當前假設、(四)重新架構問題主結構;適應性專業知識可以說不只是一種知識,而是一種包含認知、動機、思維習慣甚至與性格相關的實踐模式,讓我們可以探索未知的答案來解決新問題。
在臨床工作的架構下,臨床工作者常常需要面對工作任務的挑戰,會感受到自身知識與任務複雜度的落差,也不見得有專家能提供解答,而在工作環境中的不確定性、變動性與工作分層分區制度下,若只運用已知熟悉的知識獲取方式包括反覆練習、重點回顧等等,往往無法有效率地分辨哪些新知識具備必要性,也無法有效的吸收並保存新知識。
關於如何整合適應性專業知識到學習者的臨床學習中,教育界已有許多文章或專書探討,本文引用The Master Adaptive Learner中介紹的Master Adaptive Learner Model,於此分享給大家。它涉及到四個階段,分別是計畫階段、學習階段、評估階段與調節階段(planning, learning, assessing, and adjusting)。
第一階段為計畫階段,首先學習者會覺察到自身執業行為中,存在著的不對勁或不和諧。學習中的醫師常常都會有這種經歷,若能多探究這些不和諧感受,會發掘出背後相關的知識問題。釐清的過程,可能源自自身的反思,也可能來自於外在的回饋。在這過程中,學習者若能將不和諧的感受連結到知識的落差時,就是學習最佳的時機。下一步則是學習者需排序學習的議題。往往學習者會辨識出有許多學習落差,但太多的議題,會使得學習目標太難以達成。而若能專注於最感興趣或最與照顧病患相關的議題,往往能讓付出的學習與成效的關聯顯而易見。決定了具體且關鍵的學習目標後,才是尋求學習的資源。
第二階段是學習階段,這個階段首先要審慎評讀學習資料來源,確保資訊來源的證據力,並使用批判性提問、概念圖、交互學習等學習技巧來理解新知識或比較新舊知識的內容與差異,避免使用重複、畫重點、背誦等方式記憶內容。
第三階段是評估階段,接觸到新知識後,學習者不只將自我評估學習的成果,同時要透過比較自我評估與外部的回饋來做修正,修正之後的學習內容,較能確保是精準並有效的,而修正評估後的內容,也才會真的被學習者接受,從而進到最後一階段。
第四階段是調整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習者會根據前面三個階段的成果真正地改變自己的執業行為,會感受到它帶來不同的臨床照顧成效。學習者需要不斷考慮如何整合新的知識,用於過去或新的臨床問題,也會探索新的學習成果,還可以在哪些其他層面發揮作用。而伴隨著越來越多的實踐,目前的新學習成果能否適用在未來更多新的問題上,將會成為遲早碰到的議題,並從而引發另一個適應性學習的再次循環。
統合適應性專業知識的特色在臨床學習系統中,在情志、認知、後設認知三面向支持學習者,讓學習者不只停留在用已知的答案解決已知的問題,而是推動學習者發掘未知的答案,並持續轉變自身行為與策略來免面對新的挑戰,適用於各階段的臨床工作者。適應性專業知識,未來應有更多應用在個人與機構的空間。
參考文章與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