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住院醫師教學推動人
謝易達
大家的努力都值得被溫柔對待!
一位醫師的養成,從學校到醫院實習,再從實習生到住院醫師、主治醫師階段,會經歷不間斷的挑戰與評核,相信,每位醫師在學習的過程中,都希望應證自己的進步,照理說應該會把握任何機會,來展現自己的能力與進展,但我們卻注意到部分學生,有著既希望進步但又避免被評核的現象,他們並非學習落後或是漫不經心的學習者,相反的,許多人都對學習,投注了相當多的心血與時間,對於學習成果也有高度的自我監控。
學習的時候,通常會伴隨著一定程度的期待作為目標,而達到期待目標,並獲得肯定,會激勵再往前持續學習,沒達到時也能面對自己的不足。不過當學習的成果,伴隨著競爭或比較時,學習的目標就不單純僅是成果,而是會和個人的「價值」有所連接。所以,當目標得到肯定時,自我形象就會提升,反之,則可能讓自己感到失落與挫折。而外在評價個人的方式,不只會影響著他人對我們的評價,甚至會深入影響到自己評價自己的方式,讓我們認為可以用這種方式來評斷自己,或是相信除了這種方式外,沒有別的評價方法來看待自己。而在這過程中,我們原本對於學習目標單純的追尋,變成了不得不玩的競賽。最終,即使沒有外在競爭比較的對象時,競爭對象就轉變為在這樣價值觀下,設定要達成的完美自己,自己要和這個價值觀底下的完美自己做競爭。
於是我們真的好努力,盡力達到自己心目中,符合完美條件的自己,因為如果沒達到目標,自己彷彿毫無價值,而即使達到目標的成效了,卻也開心不起來,因為還是惴惴不安於下一場會不會我就「輸了」!
過度的努力與無止境的高標準,讓自己喘不過氣來;本來希望自己能在評核時,被肯定與進步的期待,演變成避免評核所帶出來的價值感崩塌的恐懼與防備。
大多數的評核是為了學習者的學習歷程或表現做出再省思,但老師在評估情境的當下,也會有自己的反思,要消化自身的反應或情緒並與客觀評核內容間取得平衡,對評估者來說,也是一件不易做到的事,評估後老師與學生的互動,往往被老師們視為最挑戰的一部分,尤其是學生表現出防備心態時,老師們可能會傾向不直接揭露心中最真實的感受,而採用更淺碟或更貼近外在系統大多數人均接受的評價方式做評論。明明是最在乎的事,卻沒有辦法在互動中,被釐清探討或清楚傳達。在這樣的互動中,老師會累積沈重的挫折感和無力感,拖累整個評核的氛圍營造,而詞不達意或淪於說教的回饋互動,更是老師們最不希望演變成的情況。
學習的過程中,要去揭露自己的缺點,本來就不是一件舒服的事。如果被討論的是「我」的所做所為,當然很容易會與「我的價值」做連結,這對學生和老師來說都是有所影響的。我們可以知道,如果學生與老師之間,沒有共同深入的認知與表達,不會有真正學習的改變發生。而學生與老師雙方,需在心理安全的環境中,較能觸及彼此關注的核心與背後的價值釐清,回歸較單純的學習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