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醫學系六年級
孫雯軒同學
臺大醫院教學部
邱郁淳醫師
臺灣大學醫學系、臺大醫院教學部
盛望徽主任
磨練
邱郁淳醫師
學制變革後的臨床及考場觀察
從首屆六年制醫學系同學2019年接受國考臨床技能測驗至今,時間已近兩年,醫學知識浩瀚學習年限縮短但應學份量不減,如何讓醫學生在濃縮的時間中獲得充足有效的訓練?學制轉換前幾屆學生的學習實況和成果,一直都是醫學教育者很關心的議題。筆者在教學現場觀察,這幾屆的醫學生自覺學習年限較短,多半會擔心自己的學習深度廣度不如學長姐,整體而言學習態度都滿積極的;另一方面,過往2+1的臨床學習縮短為2年,各科雖有相對應的教學調整,但仍無法避免地壓縮實際動手操作的機會,知識性的學習可用多元方式進行,技能性的學習較難以非臨床場域的學習替代,當實戰經驗缺乏,不管學生或臨床教師都確實感受到畢業前醫學生的臨床技能熟稔度有補強的急迫性。
本院教學部素來安排有臨床技能訓練系列課程,從進入臨床前的技能課程教學,學員自主登記的四人成行練習,國考前的技能練習、OSCE加強班等。經過這段時間的觀察討論,希望能以更多元的訓練方式提高醫學生臨床技能實力,激發同學們的學習動機與操作信心,本部於今年一月首次舉辦「臨床技能競賽」,則四項重要臨床技能以跑站方式進行比賽,共33位同學參賽最終選出金銀銅獎各一名,入圍獎12名。同學們為了準備競賽,臨床實力越磨越亮,除了贏得榮譽也讓自己的臨床技能更加熟稔,本次參加競賽的同學們也成為我們的臨床技能小老師,協助同儕練習,實踐Student-as-Teacher。以下邀請本屆臨床技能競賽獲得銀獎的孫雯軒醫師,以文字和讀者分享實習醫學生的心路歷程與參與競賽的心得與收穫。
![]() 圖一、技能練習 |
![]() 圖二、臨床技能競賽 |
![]() 圖三、成績揭曉 |
孫雯軒醫師
懞懂
踏入臨床前,對於各項的臨床技能都處於一種微妙的稱羨:看影集時看著醫生熟練的幫病人做處置,看著各種技巧都巧妙的在眨眼之間就近乎完美的做完了,在霧煞煞之時心中卻是充滿著敬佩與期待,想像著自己什麼時候也能如此帥氣的在醫院中替病患做點什麼。
記得初次參與臨床技能課程時,如劉佬佬進大觀園一樣。「無菌概念是什麼?」「圓針、角針、可吸收、不可吸收線......怎麼那麼多種?」觀察著各式各樣的醫材,被各種SOP轟炸了一整天,卻發現自己不感到太多的疲勞,反而是在自己慢慢縫好第一個結時可以欣賞好一陣子、在終於放入氣管內管後看到兩側肺被成功打起來時可以感到成就滿滿;短短兩天的課程即使短暫卻帶給我們對於臨床更多樣的幻想。
退縮
每年的八月底開始,初出茅廬的大五實習生便一批批的被推入臨床。總以為學過抽血、放導尿管、放鼻胃管,又經過學校的測驗,所有事就可以和練習時的狀態一樣順利,像初生之犢一樣的無所畏懼。但想當然,事情總是會遇到問題的。
在病房,同一件事情總需要先站在旁邊觀察學長姐操作一遍,同時在腦海裡想著自己應該準備哪些物品、該注意什麼,以及下一步又是什麼。然而,正當自己以為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之際,有機會來時卻發現自己的思路都會有那麼幾下的停頓,開始猶豫自己是否該爭取這個可能不是你自己照顧的病人,爭取後我是否又有足夠能力獨立完成所有的步驟,一旦慌了、怕了,機會就是會流失。懊惱也來不及。
成長
「隨時保持準備好的狀態,機會來時才會是你的」這大概是實習以來最大的心得。有時躊躇不前時,需要給予自己一些鼓勵,相信自己複習了這麼久,目前缺乏的只是自信;推自己一把或許可以換來珍貴的經驗。
上吧!」第一次嘗試任何事時,我都這樣告訴自己。記得曾有位學長叮嚀過我:「不論是不是自己的病人,要幫病人做任何事之前,都應該要自己反覆確認病人本身的狀態,有沒有什麼疾病要特別小心,有沒有容易出血的體質,病人為何要做這個處置或是一些可能的併發症都要告知。當醫生後是要自己負責的,學著保護自己、保護病人,隨時call for help!」
第一次,可能會因為步驟不太熟,即便有學長姐帶著,在病人、家屬面前難免表現得比較驚慌,動作容易停頓卡住,備物東缺西缺,還需要學長姐偶爾的協助;然而第二次、第三次之後,會發覺自己能有信心的說「我來!我做過!」也因為多次的磨練與錯誤中學習,學會了如何隨機應變,各種小狀況也能夠冷靜處理,停下來思考手邊有什麼其他工具可以輔助自己;面對病人與家屬,也不再顯得不自在。
自信是由內而外散發出的力量,慢慢地能讓自己在不慌不忙中獨立。同時,我們給予病友的友善與關懷,也是讓他們放心並相信我們的原動力。
淬煉
隨著時間,實習也將近兩年,幾乎該會的技能也慢慢的累積了一定的經驗,在六年級下學期開始準備PGY面試、OSCE及國考時,才又開始焦慮起來。OSCE的臨床技能會考到多少?時間怎麼掌握?沒有實際計時操作過怎麼知道自己在考試當下是否做得完?正當我自己內心產生了好多個這樣的問題時,剛好收到學校今年試辦一個臨床技能競賽的訊息,試場將會模擬OSCE的實際場景,確實的計時,並有實際的考官在旁邊觀察評分。這不就是個恰好的機會可以練習嗎?我就抱著這樣的想法毫不猶豫的報名參加了。
報名競賽的好處,是可以跟同學們一起花時間再次複習每個重要的題型,而在比賽當下可以實際體驗到時間掌握的重要性,並可以有初步的排名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程度在哪裡,同時給予自己熟練度的警惕與能力上的信心。
我想,競賽的結果都已是其次,重要的是學校願意花這些人力和資源提供我們類似模擬考的經驗著實難得,不僅可以達到督促我們自我學習的效果,還能讓我們在真正上場前擁有事先練習的經驗,比起再多的課堂講解都來得身歷其境,減少我們考試當下手忙腳亂的機率,對我這種容易因為各種不確定性而感到焦慮的人來說,考前的競賽真的是一個定心丸呢!
反思
經驗靠的是實戰與累積,我們在老師們身上看到的出神入化,背後都藏著無數次的磨練與汗水;兩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臨床經驗除了需要學長姐的經驗分享,也需要自己在各項步驟中找到每一步的道理,才有辦法用推理的方式牢記在腦海裡,再加上不斷練習,內化成自然順暢的技巧。這些讓我想起最近喜歡的Youtuber常說的:「怕,我不懂;做,我才懂」,做中學永遠是最有效率的學習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