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醫學系三年級
李柏志同學
我在台大兒童醫院體驗到的人與科技
我在這學期修了「人與科技體驗學習」這門課,每次上課都會有不同的收穫及體驗,這次的「課程人類自我探索的旅程」主要是在兒醫三樓生理檢查中心進行腹部超音波還有腸胃內視鏡的體驗學習。
記得過去我曾經去過兒醫三樓門診做過服務學習,那時候在門診外幫忙量血壓,我記得那天還有家長抱著小孩來量血壓,還好護理師有教我如何使用不同尺寸的壓脈帶,也讓我知道可以將壓脈帶綁在腳上來量血壓,不然當時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替這些幼小的身軀量血壓。令我意外的是當天還有許多年齡比我還大的患者來讓我量血壓,他們溫和友善的臉上帶有一絲蒼白,身旁都會有一個掛著血袋的支架,隨著人潮逐漸增加,漸漸的整個診間外也充滿了高掛著血袋的支架,上頭寫著大大的血型英文,他們都靜靜的等待著輸血,治療室擠滿了人卻又十分寧靜,第一次看到這樣場景的我,內心覺得相當的震撼卻也感到好奇,一臉茫然地詢問護理師才知道當天星期三剛好是海洋性貧血患者來定期輸血的時間。海洋性貧血病患依照嚴重程度一至二周就要輸血一次,每次輸血量也有所不同,每次輸血要耗費好幾個小時,也是因為從小就在台大兒醫輸血,所以即便長大成人也會習慣繼續在這裡輸血,通常也因為身體狀況和定期輸血而很難有正常的工作,這時我才意識到那些蒼白臉龐的原因,望著這特殊的景象,我腦海中想著他們從小到大都要經歷這樣的生活,而這也是生來健康的我無法想像的生活日常,剛好這周的小組討論教案裡也提到了基因變異造成天生容易罹癌的體質,光是教案中的案例就讓人覺得十分悲傷與可憐,反覆的癌症復發及轉移讓人充滿絕望,透過小組討論讓我學習到遺傳性癌症的成因以及治療與預防,也讓我知道透過預防可以防止情況持續惡化,只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情況就不會如想像中的那麼糟糕,我想兒醫應該收治了許多這類從小就開始罹病的兒童,他們天生就帶有一些病痛,卻還是努力的對抗病魔,或是去適應有著病痛的生活,換個角度想,天生健康的我們從來不需要擔心這樣的事情,而我們是不是應該更認真看待自己擁有的健康,健康是得來不易的,也是金錢無法買到的,我們常常因為自己還年輕而沒有好好善待自己的身體,殊不知健康是多少人所夢寐以求的無價之寶,現在的我只要想起在兒醫服務學習的經驗,就會讓我覺得能夠成為天生健康的人是件很幸福的事,沒想到這次的路過又勾起我當時滿滿的回憶。
這次在兒醫的內視鏡體驗其實不是我第一次看到內視鏡,過去在臨床隨行時,蘇東弘醫師就曾在東址帶領我觀摩內視鏡所見消化道的狀況,並讓我思考內視鏡的功能,內視鏡的功能除了最基本的頂端發光以外,還要可以噴水、吸水及擦拭來除去鏡頭上的髒汙,甚至還有雙氣球的設計來避免內視鏡與小腸一起移動,那時候看到操作的醫師俐落的將套索套在息肉上並夾緊切除,或是到可疑病灶旁進行切片,甚至還看了急診要尋找腸胃出血源的案例,而這次體驗學習最深刻的就是自己動手操作內視鏡夾東西,老師為我們設計了簡單的關卡來操作內視鏡,讓我們實際移動看看,看起來很靈活操控自如的內視鏡,操作起來卻不聽使喚,才知道當時操作內視鏡的醫師都是專家等級,自己移動起來東卡西卡,想轉外圈環控制左右又一直轉到內圈控制上下的環,明明目標近在眼前卻難以抵達和瞄準,真的是力不從心,另外如果要透過working channel使用其他工具,跟助手的默契也要不錯才能順利完成任務,經過體驗之後,我們都了解到操作內視鏡真的不是單純眼睛所看到的那麼容易;而腹部超音波的體驗讓我深深覺得要對人體解剖構造有很深的印象與了解才能完全理解現在自己看到什麼,每個器官的立體及相對位置都要很嫻熟,才能靈活深入運用手上的超音波工具。因為在腹腔中很多臟器交界都沒有那麼的一致,每個人多少都有點差異,如果腦中沒有一個很清楚的立體概念圖,就無法知道自己現在掃到黑白影像是什麼,最後也很感謝邱郁淳老師及徐千婷老師還有助教在百忙之中還為我們設計的課程,讓我們從體驗中獲得許多知識及樂趣,經過這堂課的觀摩操作,也讓我了解到平時學習的艱澀知識是如何與臨床應用產生連結,頓時這些知識也不再那樣的冷冰冰也不只是通過考試,打好基礎學科底子確確實實能增進未來的臨床實力啊,這趟自我探索的旅程燃起了對學習的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