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四年級
宋致屹同學
審稿者:台北醫學大學陳建宇醫師
為下一代的醫學教育「超前部署」-北醫大解剖超音波學課程
超音波相較於其他檢查擁有許多優勢,包括方便性、安全性、即時性。近年來手持式超音波的快速發展,更是降低了此一診斷工具的學習門檻。超音波的使用可以病人為中心,患者不必冒著移動之風險,在床邊即可獲得即時的診斷結果,因此近年來被喻稱為醫師的第三隻眼。然而有別於磁振造影、電腦斷層、X光檢查等診斷工具,初學者僅需著重於其判讀,超音波之學習必須同時掌握良好的操作技術,因此教師需要設計實作課程來協助學習者,掌握操作之訣竅。台北醫學大學醫學模擬中心(CEMS)與醫學系近年積極為醫學生開設解剖超音波學之臨床理論與實作課程,希望藉由手把手的臨床操作,深化新一代醫師以超音波導入床邊照護之臨床能力。
這門兩學分的課程內容分為簡介、泌尿系統、肝膽、血管系統、心臟五個部分,並且在醫學模擬教育中心進行,在第一堂課中,萬芳醫院黃文成醫師便說明了課程的方向,對於我們初學者而言,最重要的是能掃出一些重要且基本的正常影像,並不要求我們一開始就學會判斷異常的影像,只要我們對於正常影像非常熟悉,當遇到異常的影像時就能很容易地察覺出來。在第一堂課的簡介中,我們學習了最基礎的知識,從認識超音波的機器操作、探頭的marker要朝哪個方向,到一些溝通上的專業術語等等,以及很重要的影像判讀。
接下來進入泌尿系統與肝臟,在泌尿系統中,老師帶著我們從腎臟一路掃到膀胱,看著老師操作都會感覺不難,但親自操作時,會發現其實並不容易,因此老師在旁提點我們一些技巧,例如可以透過腎臟旁邊的構造來確認目前影像的所在位置,或是可以將探頭稍微的tilting。這堂課中還發生了小趣事,由於都是同學輪流被掃超音波,有一位同學竟然被老師掃出腎鈣化!活生生的例子體現了超音波的優勢。這堂課也順便教我們掃描可能積水的地方,例如Splenorenal recces、Morison’s pouch等等,這無論在急診或是病房都能派上用場。肝膽的課程可以說是數一數二困難的,除了本身肝臟分葉就很需要立體的概念外,在超音波中我們更是需要藉由影像呈現的2D圖像轉換為實際上的位置,不過就像腎臟一樣,老師提醒我們可以透過肝臟的血管來判斷,但肝臟的血管也很複雜,特別是我們要學習如何分辨肝動脈、肝靜脈、肝門靜脈與膽管。對於肝臟還必須考慮到肋骨的阻擋,透過老師的講解,我們才知道該怎麼避開肋骨,順利看到肝臟,雖然肝臟是如此的複雜,但親手用超音波掃到Portal triad呈現的Mickey mousesign以及膽囊的時候,滿滿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在臨床醫師的指導下,除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外,醫師還會與我們分享在臨床上曾遇見的一些經驗,以血管系統的課程來說,在掃瞄腹主動脈時,黃文成醫師提醒我們要一路往下掃到Common iliac artery才行,避免疏忽掉重要的病徵,在這堂課中,老師也跟我們分享主動脈剝離的超音波影像,加深我們的印象。最後的心臟部分,由於疫情的緣故改為線上教學,雖然我們無法實體操作超音波,但我們還是學到了心臟超音波不同的view,而心臟的困難點在於判斷左右心房心室間的立體相對位置,並做出鑑別診斷。
課程安排上,為了讓大家都能操作到超音波,一位醫師只能帶不到7名學生,在高師生比的情況下,可以針對我們每個人不同的弱點加強,我覺得學習效果非常好,而在成績評核上,除了最基本的出席率外,我們的期中考試是實際操作超音波,在時間內掃出考官指定的數個構造,雖然過程難免會緊張,但順利掃到構造時,真的會覺得自己進步了,從完全不會使用超音波,進步到可以掃到基本的構造,期末由於疫情的關係,改為線上選擇題考試,內容是超音波的影像判讀,在一學期的課程過後,大家絕大多數能判讀超音波的影像。老師並不希望我們在過大的考試壓力下學習,而是期許我們能真正在課堂中學到一些實作的技巧,幫助我們未來面對病患時的鑑別診斷能更加精確。
最後,感謝課程的主要帶領醫師―萬芳醫院急診醫學科黃文成醫師以及協助教導的胡凱君醫師、顏孟鐸醫師等等,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還熱心的來傳授知識給我們,即使我們的技術距離專業的醫師、技術員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但相信未來在臨床上會有更多的機會磨練超音波技術,而解剖超音波學,則為我們進入臨床前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