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醫學院醫學系五年級
李玉鳳同學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
林錦生副教授
醫學生之小家式雙導師制度
前言
導師在醫學生養成教育中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1]。研究指出,醫學生較其他科系學生,有較高的心理困擾、自殺意念、情感性疾患及焦慮症[2]。此時,導師的介入便成為重要的資源。而導師制度建立的目標為協助醫學生的專業知能、生活適應、生涯規劃及發展[3]。現行導師制度之模式普遍為一到四年級學生由基礎學科老師擔任導師,到五六年級更換為新的臨床導師。然而,從四年級升五年級剛進入臨床見習之際,正是需要導師生活適應方面之協助,卻換了一位新的導師;不僅學生可能因為不熟悉而不敢提出問題,臨床導師也無法如原先已帶了該學生四年的基礎學科導師了解其特質。本文將介紹現行醫學生導師制度的模式、台灣醫學院導師制度的現況,以及國防醫學院醫學系新創立的小家式雙導師制度及初步的實施成果。
(一)醫學生導師制度的模式
導師制度的模式可分為一對一(dyad model)、團體模式(group model) 、及組合模式(a combination of models)。最常見的模式為一對一(dyad model),即一位導師對上一位學生[3]。團體模式(group model),即一位導師對上一群學生,人數依需求不同。組合模式(a combination of models),為導師對上一群學生,聚集討論共同的主題,再針對學生的個別需求,進行一對一的輔導。而導生組成之模式,普遍是同年級學生為一組。近幾年開始有「垂直性」(vertical)的模式,將一至四年級學生及住院醫師一起納入同一導生群組[4];也出現由高年級學生來擔任部份導師角色的模式[5]。
(二)台灣醫學院的導師制度現況
台灣醫學院導師制度之設立目標,為引導學生適性發展、輔助學習及思考、提供生涯規劃之輔導,並及早發現學生適應不良問題以適時提供介入資源。在模式方面,以團體模式為主,即一位導師帶領多位學生,導生人數依各校規劃不同,二至二十五人不等。在導師來源方面,大部分為一到四年級學生之導師由基礎學科老師擔任,於五六年級時導師更換為臨床老師擔任。導生組成大部分為同年級學生。導師通常透過聚餐來關心導生狀況,頻率區間為一個月一次至一學期一次。其中,陽明醫學院更將導師時間列為必修一學分,於每周三的第三、四節課定為導師時間。
而長庚醫學系之導師制度較為特別,在學生一至四年級時有「家族導師」及「班導師」,於五六年級時再加上一位「生活導師」。「家族導師」,由一位臨床老師擔任導師,導生為一至六年級各一位學生,學生會在此家族中待至畢業,中間不更換導師。「班導師」由基礎學科老師擔任導師,導生依照學號順序每二十五人為一組,每學期更換一位班導師。「生活導師」為學生進入臨床五六年級時,每一至二位學生會由一位臨床導師提供適當關懷。
(三)國防醫學院醫學系新創立的小家式雙導師制度
- 設計背景
本校原先的導師制度為一到四年級學生由基礎學科老師擔任導師,到五六年級更換為新的臨床導師。每一位導師輔導約十一位同年級學生。為了避免中斷的導師生關係及無法貼近學生日常需求的問題,我們發展「縱貫式」及「垂直式」的「小家制度」:導師改由一位基礎學科老師加一位臨床老師作為父母,學生組成改由一到六年級各三位學生作為兄弟姊妹(圖1),期望達到對醫學生課業、生活適應、生涯發展的完整支持。
- 制度介紹
2019年8月在國防醫學院開始此一新的制度,總共分成60個小家。各小家包含1位基礎學科導師、1~2位臨床導師、各年級2~3位學生,每一小家學生人數為15~17位。
- 如何配對
導師皆為自願參加,基礎學科導師與臨床導師自行配對成60組,各年級學生自行找2~3位同學成為一組,再由學校進行配對。每年新的一批一年級學生加入小家,接著在該小家待至畢業。
- 導師權利與義務
導師須充分瞭解學生狀況,關懷其生活、學習、生涯及身心健康,發現學生適應欠佳或學業成績不及格時予以個別輔導。學校每學期定期舉辦導師會議,要求導師必須參加。內容包含:檢討成效、討論執行上遇到之問題、分享成功案例、公開表揚優良導師,並邀請心輔老師提供輔導技巧之課程訓練。
- 聯絡方式
各小家自行創立通訊群組(含line軟體),導師藉此定期關心學生狀況,舉辦活動聯繫感情。醫學系並設立導師群組及各小家學生代表群組,進行相關訊息整合和傳遞。
- 活動
導師每週自行排定「導師時間」,通常導師們會先跟各年級單獨約談深入了解學生。小家活動則為所有導生共同參與,活動內容依各小家自行規劃,例如:玩桌遊、騎腳踏車、爬山;並於每個學期舉辦至少一次大聚餐。
- 導師獎勵
擔任導師可抵免每週兩小時之升等重點教學時數,列為教師升等重要參考項目。
- 雙導師制度推行初步成果
為了解本制度推行成效及後續改善事宜,我們針對全校833位醫學系學生進行問卷蒐集,共收集799份問卷,填答率95.97%。學生們對此新制度滿意度方面,包括「整體滿意度」及「雙導師安排是否合適」等皆達75%以上。對於此雙導師制度「對課程學習上之幫助」及「對生活適應上之幫助」也達65%以上滿意度。其他回饋包括,此制度能達到導生關係相處融洽(64%)、諮詢時可以有不同的觀點(59%)、學長姐樂於分享學業跟生活(54%);然而也存在潛在需要克服的困難包括:兩位導師的時間難以同時配合(27%)、導生間聯絡熱度不足(39%)、臨床導師較為忙碌,不容易找得到(14%)等。學生具體建議包括新生學弟妹小家的安排應配合系上的導師小家制度(59%),系上應舉辦相關活動增進導師生間的感情等(44%)。
本問卷填答率達95%足夠表達學生之意見。由滿意度及合適度皆大於7成,顯示學生對於此新的雙導師制度予以贊同。「縱貫式」及「垂直性」的小家制度,確實能夠藉由較長時間的認識相處提供較深入的導師生關係,及藉由學長姐的分享解決相關的問題。然而,因為有基礎及臨床老師,加上各年級的時程表也不相同,造成見面的時間難以安排,這是此雙導師制度的潛在挑戰,我們仍在持續尋找更好的解決方式。為了讓導師生及上下屆學生間能更快地破冰、建立關係,在參考文獻[6-8]及學生意見後,未來會將新生學弟妹的直屬小家安排配合導師小家制度,並由系上定期舉辦活動增進導師生間感情聯繫。
結語
導師制度為醫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隨著醫學教育的改革,導師制度更需詳加審視。我們創立的小家式雙導師制度提供縱貫式的生涯發展引導及垂直式的生活經驗傳承,讓學生在課業成就、生活適應、及生涯發展上能得到全方位的協助。雖然進一步的成效有待未來長時間的觀察,我們會持續了解導師和導生對此制度的看法,精益求精,期使本制度能更加完善,真正達成導師對學生生活及課業之輔導與支持。
▲圖1:國防醫學院醫學系新創立「縱貫式」及「垂直式」的小家制度
參考文獻
- Macaulay W, Mellman LA, Quest DO, Nichols GL, Haddad J, Jr., Puchner PJ. The advisory dean program: a personalized approach to academic and career advising for medical students. Acad Med. 2007;82(7):718-722.
- Maser B, Danilewitz M, Guérin E, Findlay L, Frank E. Medical Student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Mental Illness Relative to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 Canadian Cross-Sectional Survey. Acad Med. 2019 Nov;94(11):1781-1791.
- Farkas AH, Allenbaugh J, Bonifacino E, Turner R, Corbelli JA. Mentorship of US Medical Stud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J Gen Intern Med. 2019 Nov;34(11):2602-2609.
- Kman NE, Bernard AW, Khandelwal S, Nagel RW, Martin DR. A tiered mentorship program improves number of students with an identified mentor. Teach Learn Med. 2013 October-December;25(4) 319-325.
- Andre C, Deerin J, Leykum L. Students helping students: vertical peer mentoring to enhance the medical school experience. BMC Res Notes. 2017;10(1):176.
- Kashiwagi DT, Varkey P, Cook DA. Mentoring programs for physicians in academic medicine: a systematic review. Acad Med. 2013;88(7):1029-1037.
- Nearing KA, Nuechterlein BM, Tan S, Zerzan JT, Libby AM, Austin GL. Training Mentor-Mentee Pairs to Build a Robust Culture for Mentorship and a Pipeline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Researchers: The Colorado Mentoring Training Program. Acad Med. 2020;95(5):730-736.
- Straus SE, Johnson MO, Marquez C, Feldman MD. Characteristics of successful and failed mentoring relationships: a qualitative study across two academic health centers. Acad Med. 2013;88(1):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