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理事長的話
  • 近期國內外醫學教育活動通知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活動通告
  • 醫學生之小家式雙導師制度
  • 醫學生專欄
  • 醫學教育思潮
  • 教師心語

國防部後備指揮部心衛中心心輔員
吳欣燁老師

心靈擺渡有感


  「妳知道嗎?我是國防醫學院的校友,現職是三總精神醫學部的醫師,透過一條中央通廊走道,隔壁醫學院,是孕育著未來的我們。」─猶記當時來面試,心輔室主任曾念生醫師的這一番話,表達著對此徵才位置的看重,同時也讓我心底升起了一股溫暖的感動,實際到職後,更逐步透過心輔室顧問趙世和老師的帶領與分享,以及和學生們的互動,更感覺到,這裡的可愛。
 

  可愛的是,這個地方,不僅有許多珍貴的生態,更有一群人們,透過NDMC(國防醫學院簡稱)連結起來。雖然因地理環境與軍事化緊密的校宿生活,使得人與人在物理上的距離常變得有些勉強,而人際間的摩擦、衝突、逃避、必須戴上心理面具自我保護,也是常有的事。但是我們從關係中受傷,也會從關係中得到療癒,因為有共同的經驗回憶,不論入伍適應的歷練、最後一晚的破冰之夜、迎新生活營、英語話劇、耶誕舞會,還有各種社團成果發表、具有各系與導生風格的聚會,一直到進醫院前所拆解的時空膠囊:回顧過去自我,對自己與他人的和解、感謝與道歉,然後進入白色巨塔,戰戰兢兢學習、受挫、成長,種種經驗,串起了國醫人的樣貌。
 

  有幸在這裡服務,陪伴許多靈魂走過他們生命中的一段路,老實說,身為「國醫人的心靈驛站」擺渡者,心裡常滿懷著感恩與讚嘆,感恩個案們的允許,讓我能參與陪同一顆顆靈魂,見證他們是如何在他世界的山窮水盡搏鬥著,每一場事件與疾病所帶來的困擾,在個人眼中的現實,都是如此地真實與痛苦,是無法以「人」為單位做比較的,然後,再在一旁讚嘆著他們內在的韌性:反覆反覆地,從被自以為的山窮水盡打敗,然後試著,跟自己的山窮水盡共處,然後有一天,驀然發現,自己似乎已爬上來一些,再回頭檢視自己身上所運用的力量為何,成為個人未來的墊腳石。
 

  個案是我腳前的燈、地上的光,我們沒有辦法帶著個案去我們未到過的地方。事實上,在個案的真實裡,只有他一人能夠到達,因此,我們對於創傷,要有很深的謙卑,我們唯一能做的,也許也是他們需要的,是能有一個人了解他,真正的了解他。從大腦結構、神經元發展來解釋,簡單來說,就是人們有被理解的需要,當一個人感受到被理解、被接受時,就會感到放鬆以及與願意與對方建立聯繫,而不再是防禦或是攻擊,也才可以將更多能量,放在探索自我資源身上。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身為醫學院的一份子,人人均可為師,有在課堂上傳授醫學知識的教師,還有在行政上對教育工作的推行者,甚包含校園內最基層的清潔班的大哥大姐,對學生們如同對待孩子般的相互照顧情誼,如果我們能讓所有校園中所有人充分理解:你(每個人)對他人的影響力有多大,或許我們就能更謹慎地善用自己身上的能量,將愛與溫暖散發,練習在生活中活出最好的愛:隨時拿出一支螢光筆,去標記自己與對方身上的善意、長處與努力,去關心對方最近發生的事件,然後試著去投其所好,而非給己所要,當對方戒心放鬆了,我們才有機會再更發揮自己的影響力,讓對方自己評估後,做出對自己最好的選擇,而那一切的前提,在於關係已建立,情緒已舒緩之下。
 

擺渡經驗分享:
一、建立信任感的秘訣:努力記得對方的名字、記得對方曾說過的話。
二、促進彼此關係:不帶評價地聆聽,並僅重複對方所說的內容,接著向對方確認情緒(同理心)。
三、把話說好,是一種選擇:給予恰到好處的讚美,幫助彼此活在愛中。
四、記得擺渡初衷,活出自我,走出教室,也為自己找到夥伴。

2014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發行人: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理事長:倪衍玄教授 主編:陽明大學醫學院楊盈盈主任委員 執行編輯: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委員

編輯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洪維德委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陳維恭委員、成功大學醫學院楊朝鈞委員、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林彥克委員、馬偕醫學院陳春妃委員、國防醫學院黃國書委員、慈濟大學醫學院朱紹盈委員、輔仁大學醫學院廖俊厚委員、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陳建宇委員、臺灣大學醫學院邱郁淳委員

相關連結  各期電子報  投稿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