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理事長的話
  • 近期國內外醫學教育活動通知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活動通告
  • 美國停止辦理Step 2-CS臨床技能測驗對台灣的省思
  • 遇見那一片海:模擬醫學教學
  • 醫學生專欄
  • 醫學教育思潮
  • 教師心語

林口長庚急診醫學科
長庚大學醫學系
長庚醫學教育研究中心
張玉喆副主任

專業認同為什麼重要


什麼是專業認同


  在我們的經歷當中,我們對自我的性別,家庭中扮演的角色,甚至在學校及醫療工作場域承擔的工作內容等,都牽涉到個人認同的議題。有些或許被認為是與生俱來,但是經由社會化的過程,個人內在與外在的互動,會對認同的形成更具有關鍵性的影響,所以每個人的經歷與感受,都直接或間接參與了認同的建構。當我們進入一個專業領域以後,我們開始形塑我們的行為表現以符合專業工作上的傳統或是規範,能為同事、主管或是一般大眾所肯定,或甚至接近該領域典範所為的時候,而我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這些都是專業認同的範疇[1, 2]。
 

專業認同的影響力


  當工作上達到表現卓越,獲得主管嘉勉以及同事羨慕眼光的時候,大部份人的心境都會產生實現自我的喜悅。而個人認同或是專業認同,難免有時候也會有衝突產生,特別是在價值觀的層面上。例如專業上極為傑出的人士,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多半是必要的,但當工作的要求對其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到達某種程度影響的時候,就可能產生衝突,例如為了推展業務,常常需要外出應酬與客戶建立關係,而其配偶的家庭負荷過重而產生倦怠感的時候,可能個人之前對工作認同的信念就會動搖或面臨衝突而開始思考抉擇及改變。人們在專業領域經常會面臨價值觀的衝突而處於困境,因應的方式便是調整或改變自己去選擇接受,或是拒絕外在的要求,堅持自我的信念與作為,這便是專業認同的建構過程,而工作上展現的行為,便是基於專業認同鞏固或支持的結果。

 

  根據過去專業認同在醫學教育領域的研究,專業認同很強的時候,個人的特徵會具備穩定的自我意識,有顯著的行為習慣以及與實踐社群的關鍵聯結[3]。發展專業認同可以幫助醫學生了解自我,促進因應臨床環境所需的改變,同時這也是進行臨床服務不可或缺的能力[4]。發展或強化專業認同對醫療領域學習者的角色壓力具有減緩的效果[5]。機構若想要幫助醫學生蛻變成為臨床醫師,必須重視醫學生到工作場域的職前焦慮,制定策略協助發展專業認同[6]。
 

專業認同的研究
 

  專業認同的形成,會結合個人過去的經驗、價值以及信念,在專業領域(例如臨床工作場域的健康照護)經歷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在專業工作上各種特定情境,透過言語、文字或肢體動作與人互動、溝通或是協調,然後階段性地產生了自己看待世界的認知或是方式,定位自己在專業上扮演的角色,這樣能感受到別人是如何看待自己,以及自己未來希望成就的事情或是成為典範。專業認同牽涉到價值觀而且是動態的,會隨著新的經驗及情境感受而改變,因此研究專業認同多半採用質性研究方法[6],有的研究也透過量性問卷的開發[7],探究影響專業認同相關的因素。以急診醫師為例,在健康照護體系擔任第一線的工作,處理臨床不確定是他們的日常工作,透過團隊運作,以穩定急性病人之安全為首要,而究竟什麼樣的專業認同支持著急診醫師堅守崗位?一個最近發表的研究指出,急診醫師認為至關重要的信念包括1.技能獲取、能力與實踐智慧 2.應對壓力與復原力 3.專業肯定與自尊 4.幸福感與生活品質[8]。這是透過Q方法的研究,兼採質性及量性方法所探究出來的概念,有助於未來據此開發提升急診醫師復原力相關的介入措施。其實還有相當多的研究,在探究專業認同、工作滿意度、壓力感知、性別以及職業倦怠等的相關性,期許能透過專業認同的窗口,找到支持健康照護工作者的有效措施,並劍及履及,用以提升病人照顧的品質[6, 9, 10]。
 

結語
 

  經歷過SARS及COVID-19疫情的衝擊,讓我們見證也深刻的了解,絕大多數醫療工作從業人員,在生命遭受威脅的時刻,都依然堅守崗位,以民眾的健康為念,相信專業認同對他們的行動決定,必定帶來相當重要的影響。未來除了臨床技能的訓練之外,專業素養也是醫學生或其他醫事新進人員學習上需要重視的面相,如何幫助他們應對壓力或是具備復原力,而我們身為臨床教師又該如何在工作場域或專業社群中協助他們專業認同的建構,是需要大家一起繼續探索努力的。
 

參考文獻

  1. Monrouxe, L.V., Identity, identification and medical education: why should we care? Med Educ, 2010. 44(1): p. 40-9.
  2. Cruess, R.L., et al., A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formation and socializ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residents: a guide for medical educators. Acad Med, 2015. 90(6): p. 718-25.
  3. Cavazos Montemayorr, R.N., et al., Understanding the dimensions of a strong-professional identity: a study of faculty developers in medical education. Med Educ Online, 2020. 25(1): p. 1808369.
  4. McDermott, C., et al., Developing a Professional Identity as a Change Agent Early in Medical School: the Students' Voice. J Gen Intern Med, 2019. 34(5): p. 750-753.
  5. Sun, L., et al., The impact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on role stress in nursing studen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t J Nurs Stud, 2016. 63: p. 1-8.
  6. Monrouxe, L.V., et al., Association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gender, team understanding, anxiety and workplace learning alignment with burnout in junior doctors: a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BMJ Open, 2017. 7(12): p. e017942.
  7. Liao, H.C. and Y.H. Wang,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Chinese Version of a Professional Identity Scale for Healthcare Students and Professionals. Healthcare (Basel), 2020. 8(4).
  8. Chang, Y.C., et al., Exploring emergency physicians'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a Q-method study. Adv Health Sci Educ Theory Pract, 2020.
  9. Scanlan, J.N. and T. Hazelt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job satisfaction, burnout,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meaningfulness of work activities for occupational therapists working in mental health. Aust Occup Ther J, 2019. 66(5): p. 581-590.
  10. Devery, H., J.N. Scanlan, and J. Ross,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rofessional identity, job satisfaction and burnout for occupational therapists working in eating disorders: A mixed methods study. Aust Occup Ther J, 2018. 65(6): p. 523-532.

2014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發行人: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理事長:倪衍玄教授 主編:陽明大學醫學院楊盈盈主任委員 執行編輯: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委員

編輯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洪維德委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陳維恭委員、成功大學醫學院楊朝鈞委員、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林彥克委員、馬偕醫學院陳春妃委員、國防醫學院黃國書委員、慈濟大學醫學院朱紹盈委員、輔仁大學醫學院廖俊厚委員、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陳建宇委員、臺灣大學醫學院邱郁淳委員

相關連結  各期電子報  投稿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