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
主治醫師/實習醫學生教學推動人
謝易達醫師
教師心語:謝易達醫師
雖然不見得是全部,但大多數醫學生對於臨床生涯的了解是從在醫院的實習活動開始的,也就是說,學生對於臨床價值觀的產生是在一個龐大而變動的醫療系統中,幾乎是從零開始慢慢找到和自己本身價值觀的連結,過程中的尋找和連結的方式其實相當程度受到其所直接經歷的病人、同儕和指導者以及是否有適切的自我探索與回顧而影響著,這些部分的成長和改變雖不見得立竿見影,但卻能深刻地影響一位醫師的養成。
這幾年在醫學教育變革、修業年限縮短與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延長的影響下,老師和學生都在適應新的體制而嘗試了許多的更精粹的學習體驗,儘管如此但目的仍然是在培養一位有專業能力和素養的醫師,學生在過程中還是會有一連串的疑惑和探索。而對待學生,做為醫學教育相關人員的我們不能只相信表象行為就下結論,更需要盡可能體會分析現象及背後所隱含的意義,以下和大家分享一些我有機會能和學生相處的經驗與例子。為保護當事人,情節人物都經過修改。
「抽取動脈血氧分析」(arterial blood gas)被很多醫學生視為是一個困難度很高的任務,有一位在我們科實習的學生,在實習期間一直想把這件事解鎖(即成功獨立完成的意思)卻都沒有起色,我總認為再多練習多分析可以改進的技巧就終會成功,但他卻面露疲態,坦白地告訴我他不是很想再嘗試了,原因是「覺得病人被我扎了好多針,是因為自己做不好而多受了痛苦,做越多害得病人也越多」。乍看起來是ㄧ個不大成熟的反應,不過我發現他真的很在乎自己對於病人的影響,我請他珍惜自己發自內心擔心可能會傷害到病人的心意,因為真的在乎病患才會有這樣的想法,但至少要相信自己是在做為病人好的事情,也是因為這樣病患和家屬才會讓我們幫助他們,聊完學生已經淚眼汪汪。醫學生雖然不見得能在一開始就了解醫療體系對醫學生的期待,但對於自我的理想和改變卻是很關注,當發現了和自己想達成的形象的差距,又碰到反覆的挫折和焦慮,就可能使得學生退縮失去自信。雖然說不定學生還是要花很久的時間才能在技巧上有所突破,但我想或許這時不只是教導學生如何修正技巧或知識,而是讓學生珍惜自己的心意,並重新中性的思考學習醫學對於自己和病人的意義,他們才會真的充飽電重新出發。
另一位醫學生在實習期間常常抱怨,對於實習的內容常常說著「今天沒機會做到縫合」、「都幾天了還是沒有進步的感覺」,讓人初接觸時會覺得這學生給人不大融入臨床學習的模樣,老實說一開始我也不知道該怎樣和他相處,但總還是要求自己要正面回應他的抱怨,後來發現雖然他不是那種會乖乖聽學長姐teaching或主動加入討論的類型,但是只要放手明確的告訴他哪個病人要他幫忙或處置,他都會好好的負責任的做到好,於是,我試著相信給與他機會是會有所回應的,漸漸地他和我的話多了起來,發現他喜歡獨立思考,愛自己發掘問題解決問題,不想一切照著被制定的答案走,雖然很多時候都還是有一些閒聊抱怨,但追問下去其實是,他有一些對學習課程的獨到見解和疑惑一直未被回答,就這樣子一來一往的閒聊互動,最後我對他改觀了,他是ㄧ個負責的學生,對學習有著自己堅持的想法和腳步,所以會帶著疑惑省視著自己的所作所為,抱怨也不過是他對於自己疑惑的表達方式,只是和我所碰過的學生類型不大一樣。實習結束後,他的心得提到來我們科實習是他實習以來充滿許多深刻回憶的一段時間,我感謝學生能給我機會認識到學生心中真實的想法,也反省自己是不是太習慣用自己認定的評判標準來看待學生會有的模樣,或是太早將學生分群分類,我想如果能夠不帶偏見地看待學生,認真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老師和學生的學習互動方式應該會有更多的可能性。
從醫學生轉變成為一位成熟的醫師需要連續而全面的養成,不只需要看見醫學的本質,也會需要不斷的了解自己的特質,才能成為自己心目中想成為的那位醫師。而要擔任成人之美的老師更不簡單,有的時候甚至是如履薄冰,自己踏入醫學教育兩年以來,有太多時候我認為自己的經歷還不足以讓學生做為模範,但求自己之後能夠有更多的學習,然後放下自己是指導者的心態,永遠記得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但讓他們看見自己未來成長後的高度,也清楚指出要達到那個高度所需要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