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翻轉醫學教育

  • 首頁
  • 理事長的話
  • 近期國內外醫學教育活動通知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活動通告
  • 從「無法比較」到「無條件認可」—台灣醫學教育評鑑之路
  • 新冠肺炎翻轉醫學教育
  • 醫學生專欄
  • 醫學教育思潮
  • 教師心語

1輔仁大學醫學院醫學教育中心、2輔仁大學生物醫學暨藥學研究所、3輔仁大學護理學系、4輔仁大學公共衛生學系、5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6輔仁大學醫學系、7輔仁大學職能治療學系、8輔仁大學呼吸治療學系、9輔仁大學醫學院

馬明傑1,6、蔡怡汝2、戈依莉3、鄭其嘉4、林慧麗5、王嘉銓6、施以諾7、陸嘉真8、葉炳強6,9

 

新冠肺炎翻轉醫學教育


  早在首例冠狀病毒病例在去年被確診,疫情蔓延全球一百八十多國,對這一病毒造成的死亡率,隨著疫情規模的擴大,數字也在不斷向上修正,此次疫情正衝擊著各政府部門以及各行業,尤其對醫學教育體系的衝擊也不容小覷,正因為醫護人員是這次疫情衝擊的第一線,而醫學是為社會大眾提供健康支持,而醫學教育為培育健康的守護者,也許這次疫情正是我們省思醫學教育的機會,輔大醫學院就以下幾點提出想法:
 

  省思一、落實種子教師的培植。教育體系為讓各種專業領域順利推動繼而培訓種子教師,讓教師具備規劃及執行專業能力,當面臨突如其來的疫情衝擊著學校教學進行時,種子教師能否立即根據其授予專業訓練與領域,發揮種子教師角色任務,則是考驗著種子教師培植是否落實。醫學院大家長葉院長在本學期也邀請到德瑞格股份有限公司的林岳岡總經理來「災難醫學課程」分享優特達 (ULTITEC) 防護衣的心得,並與護理系老師及三年級的學生體驗防護衣 (如圖一)。
 


圖一、護理系師生與林岳岡總經理合影,學生體驗正確穿著防護衣。

  省思二、發展跨領域的專業。醫學專業的發展有兩個趨勢,一是科技化,另一是學科合作。目前各學院 (醫學、公衛、牙醫、藥學) 分科細,各學科 (生化、微生物、免疫、解剖) 的分界明顯,因為對新冠肺炎的疫情、病徵、治療一直到預防是需要跨學院、學科整合式的分析與研究,而分界明顯的專業領域將不利於未來醫學之發展。
 

  省思三、強化醫學院學生的危機處理。對疫情初期的警覺性,是疫情蔓延的重要關鍵,當醫護人員是這場戰役的守護者,他們危機意識的強化就顯得重要,他們除了可從經驗積累獲得外,在校階段的醫學知識養成才是更為重要,從SARS到新冠肺炎,考驗著這些年對於教導醫學生的危機應變及處理能量之成效,這將也是這次疫情的致勝因素。輔大醫學院自本學期開始時,即邀請各個專業的老師與臨床醫師一起腦力激盪設計出可讓全院學生「自主學習」了解這支病毒目前與新冠疫情的現況,透過網路自主學習的方式,讓所有同學按不同年級或科系都能認識、甚至熟識這次COVID-19的流行。學生有好的防疫裝備能助己助人,讓輔大醫學院的學生有一份劃時代的社會責任。由COVID-19自主學習1.0 (如圖二) 到目前正在進行的2.0版,也讓學生了解病毒隨著疫情如何變化,使學生更能勝任做為醫學院學生的責任。
 


圖二、全院學生積極參與COVID-19自主學習1.0,結束上網測驗後由院長與各系老師頒發狀與獎品給成績優異學生,此次參加學生人數比率約為26%。

  省思4、深化以「全人」為主體的醫學課程。當學生著重疾病致病機轉的探討時,已將人導向於一個生病狀態,但在這次疫情中,在等待診斷結果的被隔離者,其內心的煎熬和焦慮,也是需要被關心。醫學教育在以治療為重的課程安排下,課程是否納入健康、亞健康、疾病診斷、疾病治療、疾病預防、疾病康復、高齡、成人、幼兒等教育範疇也是值得省思。
 

  在COVID-19的影響下為了維持社交距離,醫學系一至四年級 (見習前) 傳統大堂課部分改成同步或非同步遠距教學的方式來進行,但這樣的改變其缺點是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因此,有些需要師生互動或動手操作的課程,例如PBL小班學習、實驗課、臨床技術等,仍維持師生到教學現場上課。遠距教學對於一般教師的是一大挑戰,例如必須改變教師原有的教學習慣、重新學習如何使用網路科技、製作語音教材,並改變教學的技巧,課後最好能分派作業、線上討論等方法來彌補傳統課程課中與學生互動的部分,也讓學生能融入課程中。另外,學生由於無法到教學現場,其挑戰除了視訊軟體的品質之外,還包括學習心態及模式的調整,也考驗著學生自主學習與適應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對醫學教育影響甚大,護理系所屬的科系師生都有醫護相關的執照,除教學或課室學習外,也需至醫院實習,有機會接觸傳染病、嚴重度高的病患。疫情爆發憂喜參半,對醫學院教師的益處是提升教師數位及遠距教學能力;隨著經濟衰退、少子化社會趨勢,對醫學教育者而言,因其需滿足教學與臨床任務,長的工時、惡劣環境並暴露在新冠肺炎較高風險的現場;對學生而言除了實習風險外,疫情使打工機會凍結,醫學院學生經濟壓力增加,以現階段機構內、政府資金優先流向疫情救治與公衛支援,未來期待領導人應給醫學教育師生更多資源作強力後盾,以肯定醫學教育者的付出與承諾。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病毒疫情,改變了國人對公共衛生的想法,肯定了公共衛生專業的重要性,更見識到一個好的公共衛生策略與團隊,對守護國人健康的美好價值!隨著疫情在國際間延燒,對公共衛生也產生巨大衝擊。公共衛生學系概略提出以下兩點;(1) 公共衛生新興議題之控制,需仰賴國際更多合作:隨著科技發展,國際往來頻繁,生態產生改變,將有更多的新興公共衛生議題浮現,而新興傳染病一直是公共衛生疾病控制重要的一項,舉凡監控、預防、治療、疫苗研發等,有了這次疫情的經驗,國際合作將受全面重視,互動更緊密、更頻繁。除此之外,也將帶動科技,包括人工智慧,應用在疫情控制的快速發展。間接影響到公共衛生教育重視全球健康、大數據分析以及人工智慧的應用。(2) 公共衛生師法催生公共衛生專業之定位、考試與評鑑:「公共衛生師法」推二十餘年,終於在今年四月進入立法院審議。公共衛生師法若通過,「公共衛生師」在各個相關領域的定位、角色與任務將被更清楚定位,證照檢定所需的考試科目也將影響相關系所課程的開設,而與之相關的評鑑也會隨之而來,而評鑑的發展,預計也能更進一步帶動公共衛生專業的更上層樓。
 

  在COVID-19的糾纏中,臨床心理學的訓練驅使我們直視人的內在本質與自此延伸的研究議題。臨床心理學系以科學心理學為基礎,將其應用於精神醫學的領域。取得臨床心理師考照資格前,除了符合臨心碩班之心理病理學、心理衡鑑與心理治療三大範疇的學分修業規定之外,還需要完成實徵碩士論文和一年精神醫學領域全職實習。在疫情中,對於實習中同學們直接的衝擊,目前主要來自教學醫院這段期間案量的減少。但是積極的面對這一波疫情所引發的議題,長期而言為我們帶來的,是更多反思如何協助因面對不確定而焦慮的人們身心靈健康的機會,進一步深化對於新型病毒衝擊下如何以陪伴與談話治療來提升堅韌力的認識,特別是對於緩解社交距離所造成壓力的研究。
 

  這次新冠疫情對職能治療高等教育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職能治療學系注重病人的生活功能、職業復健,過往許多療程以「面對面的活動」進行之,包含見習教育的進行也常以此進行,這次疫情使得許多職能治療教育進行的方是不得不已視訊的方式進行之,包括視訊的課堂教育、視訊的見習。臺灣職能治療學會亦針對疫情編製了「面對 COVI D-19治療師該如何因應?」的手冊,除了供臨床治療師參考以外,也供正在實習的治療師以及學校教育端參考,內容包括職能治療執業場所防疫作為,並提供提供「停、看、聽」的職能治療建議,包括停止恐慌、重新檢視生活安排、聽正式管到的訊息,甚至是職能治療網路教學可以採用的方式。成為職能治療高等教育因應COVI D-19疫情的重要參考。
 

  在全球同心對抗病毒之際,各國都體驗到「呼吸器」的重要性,而這些「呼吸器」並非自動運作,背後則需要經過呼吸治療學系培育專業學習且有經驗的「呼吸治療師」(Respiratory therapist,簡稱RT) 來協助調整設定,以達最佳預後,且病人的呼吸照護評估與治療,更是本系師生的專長所在。於疫情一開始時,雖正值寒假,本系的大四學生已經開始準備臨床實習,戰戰兢兢以更高標準面對感控與防疫的要求。全球性的疫情導致醫療資源不足,則激發了許多倫理議題、臨床處置與創新發想,例如呼吸器予病患的一對二甚至一對多的應用方式,在課堂中,師生共同思辯、以實證醫學方式討論,教學內容與品質不斷提升精進,學生對於學習更具熱忱,有更高的專業認同感,亦激發自身的職責與使命感。總有一天我們會抗疫成功,然而在病毒面前,我們唯有不斷地謙遜學習,並感激COVID-19讓我們的醫學教育更加呼應ACGME六大核心能力的養成。
 

  當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時,各科技大國正如火如荼地研發特效藥物,而藥物研發的過程從最初開始發現至臨床應用是一個相當漫長且艱鉅的過程,這過程是需要各專業人才的協助,然而在面對這次的疫情,讓生物醫學暨藥學研究所有機會重新檢視研究生教育內涵並思考到學校研究生教育是否能滿足產業界需要?而產業界目前需要的又是哪一類的技能?這些問題既關鍵也重要,我國先前為了減少產學的落差,鼓勵學研機構與產業緊密結合,引進產業資金挹注學術研究,有效運用研發能量,縮短產學落差,培植產業所需創新研發人才及跨領域人才,或許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將會是檢視成效的一個機會。
 

2014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發行人: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理事長:倪衍玄教授 主編:陽明大學醫學院楊盈盈主任委員 執行編輯:輔仁大學醫學院廖俊厚委員

編輯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洪維德委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陳維恭委員、成功大學醫學院楊朝鈞委員、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林彥克委員、馬偕醫學院陳春妃委員、國防醫學院黃國書委員、慈濟大學醫學院朱紹盈委員、輔仁大學醫學院廖俊厚委員、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陳建宇委員、臺灣大學醫學院邱郁淳委員

相關連結  各期電子報  投稿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