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
游山林
輔大醫學院學生COVID-19自主學習之看法
2002至2003年間的SARS造成台灣有三百四十六人確診,包含十位醫護人員內的八十一人死亡,是除了中國以外受創最慘的地區。2020年,當全球都籠罩在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之際,需要鎖國、封城、停課、關閉商店,及停止任何社交活動的時候,台灣社會仍能大致保持著正常的作息,該上學的上學、該上班的上班,雖然生活上多了一些不方便,心情也可能受了一些影響,但整體上,除了提高對於群聚接觸警覺外,社會對於疫情並沒有太過於憂慮恐慌。這並不是因為我們的運氣好,而是我們的社會在歷經SARS流行,從疫情發生時的驚慌恐懼,到整體社會復甦的學習。在SARS之後,政府與社會作了很多含傳染病防治法修訂、防疫體系的改造、防疫物資儲備、傳染病人才培育,大眾衛生教育的努力,這些都是防止社區疫情傳播的重要基石。
每次當有疫病大流行發生,社會也會因此而產生不少的恐慌與焦慮,例如,物資的搶購,不確定或假消息的散佈,防疫行為的過當或不及等等焦慮行為,除了對當前的威脅,感到焦慮恐慌之外,更會對不確定的未來,感到恐慌與無助。這些對於未知的焦慮與恐慌,很大多數是源自於錯誤的認知與偏差的學習經驗。我們可以觀察到在這次COVID-19爆發流行,許多國家的民眾行為偏離生活常軌,醫院及醫療體系的崩盤混亂。而隨著科技的進展,對於各類病原體的瞭解與各種檢驗試劑、藥物,疫苗的研發都相對快速及進步。加上網路媒體與社群資訊的快速傳播,一般民眾能在很快的時間獲得疫情資訊。然而,由於很多資訊無法充份的正確解讀,或是經由社群媒體,轉發的不當的資訊,造成面對疫情時的恐慌與不安。當我們面對各種的危害事件時,能要有辨識評估危險的能力、進行風險控管及危機處理,而在面對潛意識無知的恐懼心理,更需要培養彼此信任、關懷、扶持與幫助的修為。
學校是進行教育的。專業的知識給人穩定的力量,當有充足知識時,可以知道得到感染的風險,對疾病的嚴重度有更好的認知,也比較正確知道要做什麼、不做什麼,恐懼感自然就會少很多。教育也要教導在生活中當自己保持健康的時候,自己的朋友、同學也可以獲得保護與健康。COVID-19疫情蔓延,台灣沒有大規模的停課發生,因此,如何讓同學,可以在課堂外加強自己的知識與能力,進一步幫助大家,數位學習平台即適合於防疫期間,作到避免學生於課堂與老師、同學的直接接觸,又可自主學習的方法。輔大醫學院葉炳強院長規劃透過網路自主學習的方式,讓所有醫學院的同學依不同年級或科系學習認識、甚至進一步熟識COVID-19的流行與防治,達到有好的防疫知能「幫助自己」、也「幫助他人」、更能「強化校園」、更可「壯大社會」,參與規劃的老師認為醫學院的學生有這份劃時代的社會責任。這項防疫自主學習在醫學教育也會是重中之重。
歷經SARS、H1N1的慘痛教訓與學習,才讓我們政府與社會有了今天成熟周延的防疫作為。在臨床醫療照護與公共衛生人員不斷提升精進自我的同時,身為醫學院的一員的我們,也可以在疫情期間,透由系列的自主學習,加強自己的知識與能力,照顧自己的身體,理性的面對疫情,在適度的焦慮下,採取適當的個人行為及社會行為的調適,配合防疫措施,並能及於親友,而不是單純對於疫情的恐慌。而自主學習平台的建立,除了提供同學防疫知識的學習外,此一平台形成的 ”Know-How” 也可累積帶動醫學教育人才的培養,及教學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