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評鑑委員會前主任委員
成大醫學院兒科名譽教授、義大醫院顧問
林其和
從「無法比較」到「無條件認可」—台灣醫學教育評鑑之路
醫學院評鑑委員會(Taiwan Medical Accreditation Council,簡稱TMAC)成立於2000年,今年剛好屆滿20年。我2001年從美國進修醫學教育回台後,因職務的關係,很榮幸的遇上這一波醫學教育改革潮流,跟著台灣醫學教育的前輩學習並且與醫學院的夥伴們一起成長,在此一歷史性的時刻,謹以此文跟大家分享TMAC這些年來的重要歷程,並慶賀TMAC成立20周年。
緣起
評鑑是教育品質保證的重要手段,教育部自1975年即開始辦理大學學門評鑑,並以評鑑結果作為各校輔導、獎助以及核准申請案的參考。1994年大學法公布之後,教育部於1997年開始試辦大學校務綜合評鑑。同一時候,美國教育部「國外醫學教育及評鑑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on Foreign Medical Education and Accreditation,簡稱NCFMEA)依據我教育部提供的資料,對台灣醫學教育評鑑制度作出與美國「無法比較」(non-comparable)的判定,1998年教育部請黃崑巖、李明亮、李源德三位教授赴美提出答辯,卻再獲相同的判定結果,這判定看似含蓄實則具有否定意味,也給台灣的醫學教育敲了一記警鐘。當時,黃崑巖教授認為台灣的醫學教育勢必要與國際接軌,才有可能爭取到NCFMEA認定「可相比較」(comparable)的地位,因此強烈建議教育部成立醫學教育專責評鑑單位,這建議獲得國內相關部會及各醫學院校長一致的支持,1999年教育部即委託國家衛生院規劃,於2000年8月1日正式成立了TMAC。
初創
黃崑巖教授是TMAC規劃委員會接著成為首任主任委員,至於TMAC主要的評鑑準則、執行辦法、認可標準等,主要是參酌成大醫學院王乃三院長與張文昌教授分析美國「醫學教育評鑑委員會(Liaison Committee on Medical Education,簡稱LCME)的報告。1999年黃教授又親赴澳洲伯斯市觀察「澳洲醫學院評鑑委員會」(Australian Medical Council,簡稱AMC)在西澳洲醫學院評鑑的過程,並將其心得融入評鑑辦法中。TMAC的評鑑作業系統一開始就充分展現出國際化、制度化與標準化,終於2002年獲得美國教育部NCFMEA認定為「可相比較」(comparable)。
發展
2001年TMAC開始國內醫學院校的評鑑工作,第一年評鑑了3所醫學系,一直到2003年才陸續評鑑完所有醫學系。第一輪評鑑結果只有1所醫學系「通過」,7所為「有條件通過」,另2所列為「待觀察」。
有鑒於評鑑過程中發現的缺失,以及2003年SARS疫情暴露出台灣醫學教育亟需改進的事項,黃崑巖教授當時以教育部醫教會主委兼TMAC主委的身分發表了「醫學教育白皮書」,主要內容包括:1.醫學系課程應有完整的大學通識教育配套,「先學做人,再當醫師」; 2.醫學院與醫院主管應有明訂的權責關係;3.強調教師發展與賦權的重要性;4.基礎與臨床需要整合課程;5.臨床課程全面改「見習」為實習;6.住院醫師要成為教學團隊一員;7.醫學生的招生與評量需要多元化等,並且依此設定醫學教育近、中與遠程目標,接著TMAC於2005-2009年追蹤評鑑各校院實際執行的成果。
十幾年來白皮書中的建議已逐步在各醫學院落實,包括:重視通識及醫學人文教育,強調主要訓練醫院必須充分配合醫學院臨床教育的目標,各校設立師資發展中心,採用器官模組整合基礎與臨床課程並加強臨床實習時要「實作」(hands-on),有病人照護經驗,甄選醫學生入學增加了面談的方式,採用多元評量工具來評量醫學生的學習成果,並且,強調對學生質性的評估與回饋等。
國際化
TMAC的成立起因於美國教育部判定台灣醫學教育評鑑制度為「無法比較」,因此一開始制定評鑑及操作準則時就以美國LCME以及澳洲AMC的評鑑制度為基礎,其目標就是要國際化,期與國際醫學教育接軌。也因此,學校訪視小組的成員還包括國外資深醫學教育家例如:William Deal、張步良、徐達雄以及林偉如教授等,其用意在於他們能提供國際醫學教育的觀點。
TMAC各方面的快速進展很快獲得國際重視,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World Feder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簡稱WFME)主席Hans Karle2003年邀請黃崑巖教授出席大會,介紹台灣如何於短短3年內就建立起醫學教育評鑑制度的過程;2008年時任TMAC執行長的賴其萬教授也受邀到新加坡亞太醫學教育年會,報告台灣醫學教育評鑑的模式,2017年在加拿大召開的世界健康高峰會(World Health Summit)賴教授再次受邀分享TMAC的成果,顯示台灣已經在國際醫學教育界享有肯定的地位了。
TMAC另一項重要的國際化指標是促成台灣各醫學院校的資料登錄到世界醫學院名錄中。此名錄原本只限登錄聯合國所屬國家醫學院校的資料,在賴其萬教授的努力之下,經由美國Educational Commission forForeign Medical Graduates,(簡稱ECFMG)與WFME的協助,終於成功的將台灣歸類在名錄的「非聯合國國家專區」中。
評鑑準則及程序的修訂
醫學課程必須不斷的修正以符合時代與環境的需求,TMAC的準則與作業方式也一樣需要定期檢討與更新。2009年TMAC舉辦了一場醫學教育評鑑國際研討會,邀請到美國ECFMG旗下的Found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主席John Norcini、LCME的2位秘書長Dan Hunt、Barbara Barzansky及副秘書長Robert Sabalis來介紹LCME評鑑制度與對醫學教育的影響,不久之後賴其萬與劉克明兩位教授受邀以觀察員身份參與了LCME美國醫學院的評鑑,學習第一手的國外評鑑實務經驗以供TMAC修訂準則及作業程序的參考。
2010年黃達夫主任委員任內以醫學教育基金會的經費邀請LCME準則修訂小組召集人Michael Reichgott來台,用兩週時間與TMAC成員逐條的討論修訂評鑑準則。這次的修訂除了參考LCME評鑑的條文與作法外,也融入10年來TMAC的實務經驗,其中較大的改變是加上「註釋」及修訂學校「自評報告」,「自評報告」是認可調查數據收集的重要參考。接著2016年又增修評鑑要點和佐證資料項目,這些修訂主要是讓受評單位在準備評鑑資料時能有明確的依循方向,並且新的自評報告格式與內容跟委員訪評手冊的條文可以互相對應,方便訪視委員收集資料以利判定結果。
評鑑準則修訂是一項艱巨、費時的工程,不能輕易修訂,2019年為配合WFME認證的要求,TMAC又再度修訂出更精要的第三版準則及作業規範。
國際機構的認可
繼2002年NCFMEA認定台灣的醫學教育評鑑制度「可相比較」之後,2009、2017年TMAC陸續又獲得同樣的判定。曾有幾回NCFMEA委員問TMAC的代表,為何台灣需要美國教育部的認定?我們的回答都是想藉此來檢討、修正醫學教育品質保證的機制,以符合國際的標準。這樣的策略和目標,也的確讓台灣醫學教育成果獲得國際人士相當的肯定。除了連續3次被美國NCFMEA認定「可相比較」之外,另有兩件大成果可資佐證:1.TMAC成為西太平洋區醫學教育協會會員(Western Pacific Associ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簡稱WPAME)。WFME跟世界衛生組織ㄧ樣全球共分成六大區域,WPAME是其中之一。在台灣國際地位備受打壓之際,2012年TMAC能夠成為WPAME 15國的一員是相當難得的里程碑。從此,每年TMAC與WPAME會員國都會定期聚會討論或交換各國醫學教育現況;2.TMAC於2019年獲得WFME無條件認可通過,為期十年。這項認證意味著我們評鑑制度的準則和程序都已達到了全球所公認的水準。美國ECFMG已經公布自2023年起,只認定獲得WFME認證的國外醫學系畢業生的資格,因此有意赴美深造的台灣醫學院畢業生,只要其院校獲得TMAC評鑑通過,畢業後即可獲得ECFMG認可資格,這也是我們得到WFME認可附帶的收穫。
20年來,TMAC從美國NCFMEA「無法比較」的判定,到西太平洋區域醫學教育聯盟WPAME接納為會員,最後獲得世界性醫學教育機構WFME無條件的認可通過,其意義類似台灣成功的加入醫學教育的WHO,有這成果實屬不易!教育部的全力支持、TMAC委員的同心齊力與各醫學院校有使命感的夥伴前赴後繼、不遺餘力投入都是成功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
未來的挑戰
教育部在2017年3月公告停辦系所評鑑,各校需自主決定是否繼續要辦評鑑以及辦理方式,這宣示了臺灣高等教育評鑑將進入另一個階段,挑戰之一是評鑑經費必須自籌。同一年的醫學院校長會議上各院主管迅速作出決議:在世界醫學教育朝向國際認證潮流之下,應由TMAC繼續負責各醫學系教育品質認證的工作,這項決定明白宣示了台灣醫學教育以國際水準作為標竿的決心。
按照WFME規定,醫學教育要有教育品質保證的機制,TMAC每年都必須提出年度報告,以確保各項作業符合全球醫學教育評鑑認可的標準,TMAC的工作內容包括:檢討修訂評鑑程序、每年編定評鑑實施計畫、舉辦評鑑說明會、組成訪評小組、舉辦訪評委員研習共識營、確定標準化實地評鑑程序、維持評鑑報告的撰寫品質以及作成認可結果等,每一個項目都需要秉持專業水準以符合國際醫學教育品質的要求。然而,TMAC若要持續維持業務精進,尚須克服以下的挑戰:1.組織自主性不足;2.人力資源受限制;3.經費無法自給自足;4.評鑑品質不易再提升;5.缺乏輔導學校的專業人力與機制;6.評鑑結果對受評學校的實質影響不明確。
TMAC目前依附在高等教育評鑑中心,每年編列的經費及人事聘用均會受到教育部經費變動的影響。長期以來,執行長隨主委任期而更動以致評鑑品質不穩定。國際上知名的醫學教育評鑑單位如美國的LCME、澳洲的AMC或前幾年剛成立的日本的JACME,都有專職執行長或秘書長來維持穩定的評鑑品質、獨立運作的行政制度、足夠的經費與明確的對受評學校實質影響力。衷心期待TMAC未來能在這些項目上有所突破,「百尺竿頭」帶動台灣醫學教育的品質邁向另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