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理事長的話
  • 近期國內外醫學教育活動通知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活動通告
  • 從「無法比較」到「無條件認可」—台灣醫學教育評鑑之路
  • 新冠肺炎翻轉醫學教育
  • 醫學生專欄
  • 醫學教育思潮
  • 教師心語

輔仁大學醫學院、國泰綜合醫院
簡志誠

勝任能力導向醫學教育於新冠肺炎衝擊下的新挑戰


  自從新冠肺炎於2019年底逐漸引爆全球大流行後,因著此一病毒似將流感化,亦即長期存在人類社會中散佈並引發疾病甚至死亡,為了降低其傳佈速度與範圍 (Flatten the curve),人類社會開始調整許多長久以來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包括醫學教育的實施1,2,以減輕其傷害。正因為新冠肺炎是主要靠飛沫傳染、尚無疫苗、無有效治療藥物、且致死率不低的傳染病,人類的醫學知識清楚知道「隔離」與「檢疫」是唯一有效手段,因此勢必需要維持社交距離並減少群聚。面對這樣的最高防疫原則,傳統上以實際參與病人照護以累積經驗、以同儕或醫療照護群隊的共同討論為成長資源、以師長於臨床工作場域中的學習評量與指導回饋為經驗傳承的醫學教育,勢必需要重新大範圍調整,甚至重建整個醫學教育的方法、內涵與架構,以盡量在「維持社交距離並減少群聚的新醫學教育」模組中,確保醫學相關核心能力的養成。
 

  這樣的挑戰當然是巨大的,許多醫學教育者陸續也發表不少深刻的見解3,4,5。綜合來看,六大核心能力中的醫學知識 (Medical knowledge) 可以大部分借助遠距學習及翻轉教室來傳授,並透過筆試來評核,應仍可有效教導。有趣的是,其中也有學者進一步認為,依「磨課師」,也就是「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 的經驗,少數幾位頂尖優秀教授的視訊教材,有可能逐漸被各國各校統一採用;另外因為醫療照護系統必將因應防疫需求快速變化,連帶著制度下之臨床工作 (System-based practice)、從工作中學習及成長 (Practice-based learning and improvement) 以及人際關係及溝通技巧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自然隨之演變,型態雖與過去不同,但適應上尚無可見之明顯問題。最困難的應該是病人照護 (Patient Care) 能力的養成,縱使有視訊標準病人與虛擬病人可以協助教學,但在缺乏實作的情形下,對如各式導管置放等臨床技術,以及病史蒐集、身體檢查、以及臨床推理等能力養成,都將是很大的挑戰。此外,最有想像空間的應是專業素養 (Professionalism),傳統以病人為優先、抱病也要照顧病人的行為模式,勢必因會增加傳播疾病的風險而有所改變;為病人及同袍服務優先的利他思維,在病毒的無差別致命攻擊下,也勢必有一番新的討論與反思,這些都是未來會面對的變化。
 

  至於過去數十年來,強調整合六大核心能力於臨床服務的勝任能力導向醫學教育 (Competency-based medical education, CBME),在這波疫情中,同樣面臨特殊的挑戰。最普遍要面對的是,傳統於臨床工作場域中的學習評量與指導回饋 (Workplace-based assessment and feedback),將因需「維持社交距離並減少群聚」而必須精進其效率,也就是現行各教學計畫對里程碑(Milestones)或可信賴專業活動(Entrustabl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EPAs)如何教、學與評量的設計需重新審視,以求於最少必須的風險下,提供學員最有效率的學習與指導,並確認其臨床服務的勝任能力。此外,最特殊的一點是,病毒的無差別致命攻擊將改變部分勝任能力傳統的分段式評量(或授權)結構。以「正確使用個人防護裝備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 於負壓隔離室照護新冠肺炎病人」此一可信賴專業活動為例,教、學與評量的設計必須確保學員於等級2(可在直接、主動監督下執行)及等級3(可在間接、反應性的監督下執行)的情形下不受到可能致命的暴露,也就是說,在到達等級4(可獨立操作執行、事後確認即可)前可能只能在模擬環境中操作。因此實務上此一可信賴專業活動只有兩種信賴等級,即「不可於負壓隔離室照護新冠肺炎病人」及「可於負壓隔離室照護新冠肺炎病人」,也就是說,對於生命相關、沒有重來機會的臨床照護能力,事實上只有「勝任 (Competent)」及「不勝任 (Incompetent)」兩種分級。
 

  這樣的思維事實上也已實際反映在現行的醫學教育了。以國泰綜合醫院為例,勝任能力 (Competency) 正受到有史以來最大的重視,無論學員或老師,都以前所未有的積極與主動來面對這類保命課程。最近由該院教學部主導的全院課程,藉遠距教學軟體之助,開辦「肺炎之胸部影像學判讀」、「個人防護裝備的正確選擇與使用」、「氣管插管時之快速麻醉誘導 (Rapid sequence induction, RSI) 與影像導引插管設備之正確選擇與使用」等一系列的教學,動輒吸引近千位同仁同時上線學習,各單位指導老師並使用授課教師事先設計好的課後評量工具 (包含筆試、MiniCEX、DOPS、OSCE等) 來認真確認學員的勝任能力。除此以外,同樣有暴露風險的職類,如護理、呼吸治療、復健、檢驗、心理、藥學、營養等,也開始要求新的課程或開始設計新的課程,來面對「勝任與否決定生死」的新時代。
 

  正如許多人認知的,新冠肺炎病毒 (SARS-CoV-2) 會永遠的改變人類的生活樣貌,醫學教育亦為其中之一。只是,樣貌固然會變,轉變的過程固然辛苦,但吾人深信,醫學教育的人性價值依然會永遠被彰顯,成為跨越這個世代轉換期的明燈!
 

參考文獻:

  1. Del Rio C, Malani PN. 2019 Novel coronavirus—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clinicians. JAMA.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5, 2020. doi:10.1001/jama.2020.1490
  2. Important guidance for medical students on clinical rotations during the coronavirus (COVID-19) outbreak. Press releas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 Published March 17, 2020. Accessed March 23, 2020. https://www.aamc.org/news-insights/press-releases/importantguidance-medical-students-clinical-rotationsduring-coronavirus-covid-19-outbreak
  3. Wolanskyj-Spinner AP. COVID-19: The Global Disrupter of Medical Education. https://www.ashclinicalnews.org/viewpoints/editors-corner/covid-19-global-disrupter-medical-education/
  4. Rose S. Medical Student Education in the Time of COVID-19. JAMA. Published online March 31, 2020. doi:10.1001/jama.2020.5227
  5. Emanuel EJ. The inevitable reimagining of medical education. JAMA.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7, 2020. doi:10.1001/jama.2020.1227

2014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發行人: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理事長:倪衍玄教授 主編:陽明大學醫學院楊盈盈主任委員 執行編輯:輔仁大學醫學院廖俊厚委員

編輯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洪維德委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陳維恭委員、成功大學醫學院楊朝鈞委員、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林彥克委員、馬偕醫學院陳春妃委員、國防醫學院黃國書委員、慈濟大學醫學院朱紹盈委員、輔仁大學醫學院廖俊厚委員、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陳建宇委員、臺灣大學醫學院邱郁淳委員

相關連結  各期電子報  投稿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