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理事長的話
  • 近期國內外醫學教育活動通知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活動通告
  • 從「無法比較」到「無條件認可」—台灣醫學教育評鑑之路
  • 新冠肺炎翻轉醫學教育
  • 醫學生專欄
  • 醫學教育思潮
  • 教師心語

輔仁大學醫學系二年級
周玄

COVID-19影響下的醫學教育


  截至寫稿今日(2020/5/6),疾管署針對COVID-19宣布國內疫情趨於穩定,指揮中心將逐步放寬防疫措施。然而,回首新冠肺炎疫情剛開始時,學生人心惶惶,也擔心二月中校園開學,將可能出現社區感染案例。
 

寒假多放兩週,醫師國考延後

  二月初,我們接到輔仁大學通知:為因應新冠肺炎防疫,開學日延後至3月2日,也就是原定開學日的後兩週,全國大專院校學生放了一次災難假,也將醫師國考延後至7月25至27日。但是對於五、六年級醫學系見實習的課程,卻不在此放假範圍內,五六年級的學長姐都各自回到了見習的醫院,學習臨床知識,成了首批不受疫情影響的學生,於是頂著群聚感染的風險,很多醫學系的學生還是得走入醫院,向醫師、病患學習。
 

線上醫學課程,教授、學生重新學習軟體使用

  對於低年級的醫學生而言,因為政府宣導民眾盡量待在家裡,因此學生也開始參與線上教學課程,但也因為對於線上授課不熟悉,在學習時面臨到一些問題:
 

  1. 沒有方便的線上醫學教育軟體
      線上會議軟體不斷推陳出新,卻從來沒有一個軟體是廣泛使用在醫學教育上,如ZOOM、Google Meeting、Microsoft Teams…等,大部分都屬商業用途,不是「超過一定人數要收費用」,就是「無法即時投影老師授課內容」,或者「不好操作」,關於線上學習的醫學教育資源是缺乏的,沒有一個完整的平台,讓我們可以在線上學習醫學知識。

      我們也適逢醫學資訊系統UpToDate創辦人,腎臟內科醫師Dr. Burton Rose,因感染新冠肺炎過世,讓醫學界常用的醫學資訊系統再次受到關注,秉持著將醫學教科書「電子化」的精神,UpToDate不斷更新疾病的診斷、治療方法,已經成為很多醫學生查閱的資料庫。若能夠將此醫學資訊系統,正式導入我們的醫學教育中,搭配教師線上上課內容,將可以讓醫學知識與時俱進,也彌補線上授課軟體的不方便。

  2. 硬體設備缺乏,網路常中斷、麥克風沒聲音
      由於突然改為線上授課,學校很多的軟硬體設備,都還沒有充足的準備。在硬體部份,最主要使用的麥克風、耳機,常常因為電腦的設定,讓學生無法聽得清楚,又或者網路收訊不良、網速太慢,降低影音、影像畫質,讓學生無法完整學習。

      像是我們在學習寄生蟲的型態時,如果無法透過清楚的圖案觀察,將無法判斷蟲卵、幼蟲的型態,很難認識到細微的特殊構造,也不易培養醫學生辨認寄生蟲的能力。

  3. 線上課程讓授課老師很為難
      很多教師其實很不適應線上的上課方式。老師對著電腦講話,不易了解學生的上課情形,上課的教學氣氛明顯下降許多,同時老師也覺得很不習慣此種上課方式,較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醫病溝通的課程當中,我們主要是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擬醫生與病人的應對進退(包含手術同意書取得、以及人體試驗同意書…等等)。此時同儕之間互相的模仿就格外重要,若老師無法以現場教學的方式,模擬病患、家屬對於疾病的擔憂,授課老師將無法模擬可能會發生的情況。也就是說,有一些醫學實作的課程不適合線上教學。
 

線上醫學教育成效是否足夠,同儕討論減少

  對於我們學生而言,普遍樂見線上課程的執行,主要是因為我們可以坐在家裡的書桌前上課,不只減少了學生通勤遲到的可能,也造福離鄉背井的學子,能夠在家學習。
 

  然而,線上課程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卻不如預期。以身旁同學經驗為例,有些同學的確點名在線上,人卻不在線,切出另一個視窗,又是另一個網路新世界,也就是說很多人可能都在做自己的事情,自制力不夠,大幅減低了認真聽課的機會,形成了一種投機取巧的風潮。
 

  除此之外,學習也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需要同儕的互相督促與鼓勵。在輔大的醫學教育過程中,強調的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非常需要彼此討論、互相分享知識。當一個教案發給學生,面對面直接的討論學習目標(Learning Objects),是最快速集思廣益的方法,接著再討論治療方式時,也需要與多人討論,病患可能有的疾病,因此對於討論型的醫學課程(PBL或Case-Based Learning),線上的上課方式就顯得不太適合。
 

見習課程不見習,是否影響學習成效

  三月上旬,某醫院爆發院內感染,導致醫療相關科系學生無法至醫院見習,當時許多醫學生聽到暫時停止見實習,都很怕自己的見實習會受到影響,以致無法順利畢業。
 

  而二年級的我們,雖然主要都還是在醫學院內教室上課,但是仍有「醫院工作體驗」的課程,從至醫院見習改成到班上課。此課程原意為透過見習醫院各個部門,來認識醫院的運作,以及了解醫院同仁的辛苦,在課程設計上,醫院的主責教學部醫師,特別叮囑講師,盡量提到新冠肺炎疫情對各個科別的影響,最近上課的感染控制部主任,特地教學防護衣(兔寶寶裝)的穿著方式,以及面對疑似感染病人的處理方法,也特別提到目前輔大醫院的執行方式。而在輪到呼吸治療科時,講師同樣也與我們討論,對於具有傳染性疾病的病患,是如何執行氣切、以及相關隔離措施。
 

  這堂課的主責老師,也設計出「情境問題引導」的方式,讓同學去判斷未來身為醫生,要如何與各部門合作,如何處理醫病關係。此種方式,讓我們有了處在醫院的臨場感,因為在「情境問題引導」的過程中,有很多醫師在醫療場域真實發生的問題與抉擇,這些問題並沒有正確的答案,只有依循現有的道德判斷、以及前輩的經驗,來教導我們盡量遠離醫療糾紛。「情境問題引導」算是在疫情中,老師新開發的上課方式。
 

  然而,見實習對醫學生而言,真實接觸病患或科別,印象才會深刻,尤其未來很多科別是身為一位醫師不會有機會認識的,因此我們還是期望疫情結束之後,可以多認識醫院各部門的運作情況。
 

醫學院的防疫作戰計畫,未來改進的方向

  三月中旬,因為疫情快速蔓延,輔仁大學還未開學,便請醫學院老師介紹新冠肺炎病毒的症狀及臨床診斷,也請教公衛的老師新冠肺炎的流行範圍,後來輔大醫學院許多科系,都改成直播上課,一起為防疫做努力。但是輔大醫學系因每年級人數不足100人,並未完全實施此線上教學的方式,只有建立防疫座位、量體溫入校園等措施,因此當時雖然疫情逐漸嚴重,對於我們的醫學基礎課程影響卻不大。
 

  然而,從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學校的影響中,可以了解到,改為線上授課的方式,會對見實習的課程受到較大的影響,授課的老師也需要修改上課方式,適應不習慣的線上教學。而在醫學教育的線上教學中,不管是軟體、硬體的缺乏,亦都是未來仍須努力的方向。
 

2014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發行人: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理事長:倪衍玄教授 主編:陽明大學醫學院楊盈盈主任委員 執行編輯:輔仁大學醫學院廖俊厚委員

編輯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洪維德委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陳維恭委員、成功大學醫學院楊朝鈞委員、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林彥克委員、馬偕醫學院陳春妃委員、國防醫學院黃國書委員、慈濟大學醫學院朱紹盈委員、輔仁大學醫學院廖俊厚委員、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陳建宇委員、臺灣大學醫學院邱郁淳委員

相關連結  各期電子報  投稿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