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醫學院醫學系
陳奕全助理教授
傾聽病人的聲音─馬偕臨床醫學人文研討會
醫學人文的教育目標為培育一位用心傾聽病人聲音、並且具有同理心的醫師─但這是一個知易行難的浩大工程。馬偕醫學系的醫學人文課程隨著年級進展,分別以「知己、知人、知天、知愛、知用」為核心。在「知用」課程裡,為配合醫學生進入醫院見習、開始與病人面對面接觸,我們規劃了「臨床醫學人文研討會」,目的在於藉由敘事取向,促進醫師對病人理解。在毎一次的研討會中,我們選定一個臨床個案,藉由對照此案中病人、病人家屬、與主治醫師三方的觀點,討論其中的醫學人文議題。毎一次的醫學人文研討會約有一百多人參加,包括馬偕醫學院醫學系大五、大六學生、醫院的各級醫師、以及護理人員,並與淡水、新竹、和台東分院遠距連線。臨床醫學人文研討會每季舉辦一次,目前已累計舉辦十次。
毎一次的研討會,是由約十位大五學生負責推動。在臨床個案選定後,這些學生便完全接手接下來的重大任務:他們必須針對個案及其中的醫學人文議題擬訂採訪主題,接著分別與病人、病人家屬、和主治醫師進行訪談。在獲得珍貴的訪談資料與畫面後,學生們接著將這些材料組織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有時候學生得與每一個對象進行多次面談,並且與馬偕醫學人文工作小組進行至少兩次的討論會議。在歷時大約一個月的準備工作之後,學生們終於正式上場,在研討會中呈現這次的個案故事、三方觀點、以及醫學人文議題,並且帶領聽眾討論;在討論中,由聽眾的珍貴回饋,也讓學生有再一次重新思考這個個案中重要議題的機會。
在最近兩次的研討會中,我們分別討論了下列主題:
106年12月8日 在安樂死之前
在一場車禍意外之後,這位老伯伯的人生也徹底的改變─原本的他樂於參加各種政治活動、具有極強的動員能力;現在的他雖具有清楚的意識與表達能力,但只能受困在輪椅上,仰賴他人照顧生活起居。在車禍發生後昏迷的期間,家人在強大的時間壓力下,決定同意由醫師為他進行緊急手術;而當他清醒後發現自己不再能活動自如時,他問了最親愛的家人:「為什麼要救我?」第二個接踵而來的打擊是,家人在時間與空間上皆無力負擔居家照護,他只能不情願地前往安養院。在訪談中,這位個案也不經意說出他無法達成的願望:「我想回家。」在對自己身體健康感到無助與無望的情況下,個案與家屬也回應了對台灣的長照制度與安樂死的態度。在這個個案中,我們看到病人與家屬所面臨到的衝突:病人因為自身所必需的醫療照護而使回家的願望無法達成,不僅家人承受相當大的壓力,病人也對未來感到無望、甚至萌生死亡意念。在這次的研討會中,我們也討論了醫師、病人、與病人家屬間的醫療決策,在緊急情況下、與在需要長期照護的情況下,如何思考病人與家屬的最大利益。
107年3月9日 為母則強
一位媽媽在第一胎的低體重早產兒平安成長之後,決定繼續為家中新添成員。第一胎的早產兒出生後,即待在保溫箱裡接受數個月的早產兒照護,接著持續在家中接受長達數年的健康照護。幸運地,這位早產兒並未出現發展性的生理或神經缺損,現在已經長成為一個活潑健康的小學生。在經歷撫養早產兒的辛苦歷程之後,這位媽媽希望能為第一個小孩增添手足、彼此陪伴一起長大。主治醫師為幫助這位高風險早產媽媽達成願望,在懷孕的過程中嚴密監控母體的健康狀況、並隨時提供協助。最後這個故事有個完美的結果─這位媽媽在第二胎順利地產下一對雙胞胎,現在是個快樂的五口之家。在訪談過程中,我們看到這位媽媽在談及過往的辛苦之時,仍舊以非常樂觀正向的態度面對。在研討會中,帶領討論的學生小組也提供一個不幸的案例作為對照,並討論目前醫療準則對體重過輕早產兒的建議,以及早產兒、胎兒、甚至是潛在生命的醫學倫理和人權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