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理事長的話
  • 近期國內外醫學教育活動通知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活動通告
  • 傾聽病人的聲音─馬偕臨床醫學人文研討會
  • 醫學生專欄
  • 醫學教育思潮
  • 教師心語

馬偕醫學院醫學系
邱美妙講師

我在馬偕教解剖


解剖學課程常被醫學生認為是進入醫學領域的開始,通常帶著期待又害怕的心情來面對,然而處在網路發達的時代,是否會改變傳統醫學教育的氛圍。身為教師的我們如何因應呢?
 

馬偕醫學系的解剖課程包含系統解剖學(systemic anatomy)與局部解剖學(regional anatomy),而且前後歷經三個學期修完,教學內容完整且扎實。學生在大二下學期修習八學分的人體結構學(human structure),課程內容依照人體各系統的解剖學(含實驗)、組織學(含實驗)和胚胎學授課,學生對於人體結構有巨觀及微觀的概念。然而對於學生來說人體結構學的壓力甚大,每周累積課程內容龐大實在是訓練且考驗學生的記憶能力。身為解剖教師努力方向是將授課內容做更完整的連結,搜尋更貼切的圖檔輔助說明,學生回饋表示一張好的圖檔可以取代許多的文字敘述並且馬上能理解其含意,讓他們學習更有效率。實驗課程由於我們的學生人數少資源更顯豐富,不論是解剖模型或組織玻片都很足夠,加上馬偕學生全數住在學校宿舍,考前有充分時間複習,不論正課或實驗成績向來優異,學生也表示會因為拿到好成績而提升學習興趣。師生良好的互動關係更是教師熱衷於教學的動力來源。
 

到了三年級加入實地解剖學(gross anatomy)課程,真正在大體老師身上解剖,依據局部解剖學重點實際操刀,每組一位教師帶領約11位學生解剖一位大體老師,學生能熟悉解剖技巧且印證大二所學解剖的構造。學生剛操刀時只要給予足夠的鼓勵與耐心,幾次下來往往有了手感了解如何下刀並且產生成就感。實地解剖學操刀不僅是讓醫學生追求知識,透過冰冷的大體老師犧牲奉獻,馬偕醫學系以培養有溫度的醫生為目標,因為有溫度的醫生是不會被機器人所取代。
 

本校的實地解剖學還有下列幾項特色;
一、 利用購買的冠狀、矢狀與橫切面的真人切片標本,實際加入人體斷面解剖學(sectional anatomy)概念,便於銜接臨床影像學課程。
二、 本校設有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由馬偕醫院耳鼻喉科團隊帶領教學,他們利用醫療級的精密儀器在大體老師的顳骨進行手術,完整呈現中耳和內耳的構造,並且安排學生實際觀察。這是學生特有的福利非常珍惜。
 

最後在三年級下學期學習神經解剖學,這部分課程有些學校已併入解剖學,有些是改為選修,本校仍然列為獨立一門課,正課教師陣容尚包含臨床醫師,實驗課內容更是以實際人腦觀察為主,利用當學期大體老師的腦與脊髓進行外觀與切片的觀察,另外加入採購來的各種腦切面也讓學生熟悉臨床影像。此乃呼應前面所說的我們的課程設計內容完整且札實。
 

隨著科技進步有人認為解剖實習課程可以減少,甚至認為以數位檔案取代之。我們認為就是要有大體老師實際解剖此課程才會有溫度有特色,何況馬偕醫學院是新成立的學校,實驗室設備完善採光好窗明几淨沒有嗆鼻的福馬林味道,操刀課程師生氣氛融洽,從教師教學評量可以看出學生對於這門課程非常滿意,也是教師繼續努力教學不倦的動力。就因為處於網路發達的時代,學生利用圖書館的電子書及網路搜尋輕易解除疑問,另外利用馬偕學生人數少與老師互動關係良好的優勢,學生可以隨時傳檔案給老師尋求解答,解決更多課業問題。建立友善校園更是馬偕特色之一。
 

2014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發行人: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理事長:張上淳教授 主編:陽明大學醫學院楊令瑀主任委員 副主編: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副主任委員 執行編輯:馬偕醫學院李安生委員

編輯委員:輔仁大學醫學院洪焜隆委員、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吳建志委員、成功大學醫學院楊朝鈞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洪維德委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陳維恭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王森稔委員、馬偕醫學院李安生委員、國防醫學院黃國書委員、慈濟大學醫學院葉日弌委員、臺灣大學醫學院陳彥元委員

相關連結  各期電子報  投稿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