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內科副教授、長庚大學部定助理教授
教學專責主治醫師
陳志弘
醫法倫行動劇
越來越多醫療糾紛案件,報章雜誌聳動標題屢見不鮮,雖然藉由醫療行為前詳細的說明與溝通以及同意書的取得,使病患及家屬能充分了解醫療行為並進行評估,但仍有一小部分醫療行為面臨預期或非預期的意外,造成醫病關係緊張,接踵而來的就是醫病間的對立與訴訟。
醫療糾紛(medical dispute)又稱為醫療爭議,可分為廣義與狹義,廣義是指有關的一切糾紛,包括醫療費用及醫德之爭議。狹義是指醫療供給者與患者或其家屬之間,因為醫療傷害所造成的糾紛(嚴久元,1988)。醫療糾紛泛指病人或其家屬親友,在醫療過程中,或經診療後,對醫療的過程、內容、方式、結果、收費或服務態度不滿所導致或發生的形式的紛爭或擾亂。吳正吉(1996)提出在醫療糾紛型態可歸類為三類型:(1)理解型:事件發生後,經雙方冷靜思考和進一步溝通說明後,即可誤會冰釋,化解糾紛。(2)吵鬧型:指大聲指責、找人評理、哭鬧、出口威脅、拒辦出院手續、毆打、抬棺示威、糾眾包圍醫院、阻礙交通等行為出現。(3)訴訟型或告狀型:向衛生主管機關檢舉違法醫療行為不當致病人於受傷死亡、超收費用等,向消基會、公平會等投訴,或向司法(警察或檢察)機關報案或提出醫療過失傷害或過失致死之刑事訴訟。
醫療人員在醫療專業上是有信心的,但往往也會害怕有醫療糾紛事件發生,尤其是有醫療爭議時,醫療人員因缺乏法律知識,不知如何反應或說話才可達到最佳的溝通,因而面對嚴重疾病病人會採取比較保守的醫療處置。在醫療未除罪化,法律問題成為醫療人員最為難處理的環境之下,面臨法律爭議時,主治醫師通常必須自己面對,因此學生很少有機會學習到法律問題的溝通技巧。所以舉辦醫法倫行動劇訓練是希望藉由結合檢察官專業指導,臨床情境的行動劇角色扮演或影片撥放,刺激學員反思,以增進面對醫法倫問題的溝通技巧。教學方法包含1.法律問題的臨床情境讓學員角色扮演以行動劇呈現。2.使用i-voting,讓學員不互相干擾下作出處置選擇,並立即分享選擇結果。3.檢察官對學員選擇作出探討,輔以法律專業下的建議。
教學成效方面,行動劇演練中不僅能讓學員反思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溝通技巧是否適當,每位學員都是用心的投入,有助於累積經驗臨危不亂,看同儕練習亦是難得機會,能觀摩和思考不同的醫病關係觀點。課後受訓醫師的意見調查,情境下的應對選擇有半數以上相同,凸顯專業領域的影響。角色扮演吸引同儕討論增進學員參與感,加上i-voting輔助讓學員多樣選擇,刺激學習成效。學員課程感到滿意,且更有信心風險控管與趨吉避凶。
隨著台灣人口的日益老化、病患權利意識的覺醒、醫學知識的普及化、以及醫療技術的日益複雜,醫療糾紛的發生也隨之增加。醫療糾紛的發生,不僅讓醫病關係陷入某種程度的緊張狀態,也促使部份醫師採取防禦性的醫療行為,加上台灣醫療糾紛特殊的社會現象,是許多的醫療糾紛由病人或家屬訴諸於自力救濟來解決的:包括優先採取刑事訴訟、甚或以野蠻的自力救濟方式來解決爭端,小則拉布條呼口號示威,大至抬棺、撒冥紙、丟雞蛋乃至於暴力事件,均對於醫界造成相當程度的壓力,導致許多醫護人員在面臨醫療糾紛事件之時,都有一層抹不去的陰影,也增加許多間接成本(吳俊穎、賴惠蓁、陳榮基,2009)。而國內外亦有許多實證研究證明醫療糾紛會帶來醫師行為的改變。
醫病溝通教學是時勢所趨的重要課題,特別是在病人人權意識提高的時代,必須藉由醫學教育讓醫療經驗、方法,系統化的傳承,不僅能提高醫療品質,也能讓醫學員在醫療糾紛風險較高的當下,能利用完整的法律常識與溝通架構增強醫病的互信關係與獲得醫師專業的自信。此外,在課程中,看見檢察官、主治醫師、受訓醫師雖然是百忙之中趕來參加訓練,但學習後問卷回饋感到收穫良多,顯示醫學倫理與法律教學對於新進醫師很有價值。
教師們一起努力吧,我們不拿過去的知識,教授現在的學生去應付未來的生活。藉由跨領域跨專業的協同合作,讓教與學的互動有效率,學習變得更加有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