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理事長的話
  • 近期國內外醫學教育活動通知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活動通告
  • 醫法倫行動劇
  • 醫學生專欄
  • 醫學教育思潮
  • 教師心語

林口長庚醫院專責教學主治醫師
傅仁煇

“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的運用技巧


自從數年前“翻轉教室”被提出之後,很快就成為熱門的教學方式。這幾年來,逐漸有研究認為這種教學方式的確對學生的學習成效有正面的影響。許多專業領域的教育人員也嘗試著將翻轉教室導入教學中,包括醫學教育領域也不例外。“翻轉教室”到底是什麼教學模式?純粹的“翻轉教室”根據提出者Bergmann與Sams的描述,有兩項主要的部份:1)課前個別學習指示,這種學習指示多半與科技相結合,讓學生能學到課程內容、完成課前閱讀、觀看預先錄好之講課。這些課程可以是預先錄好、上傳至網路的錄影片段、敘述性簡報、或是播客系統(podcast)、互動式錄影。學生能課前預先完成相關作業與測驗。2)上課時以團體互動式活動進行,活動主要注重於加強學生運用課前學習內容的能力。而活動則藉由多樣化活動達到互動或互相交換想法(Bergmann & Sams, 2012)。Bergmann與Sams將“翻轉教室”定義為“傳統上課堂所做的事,現在在家裡做。而傳統上是家庭作業的部分,現在則在課堂上完成”(Bergmann & Sams, 2012; Davies, Dean, & Ball, 2013)。其實目前許多不同的教學方式都有著“翻轉教室”的概念。例如“主動學習”、“反轉教室”、“團隊為基礎學習”、“問題為基礎學習”等等(Della Ratta, 2015; Elliott, 2014; Simonson, 2014; Waltz, Jenkins, & Han, 2014)。
 

雖然“翻轉教室”教學方式已經運用於許多領域,但是真正在“翻轉”時,仍舊有許多挑戰。例如重新塑造課程內容所增加的時間與負擔(Wagner et al. 2013),而且“翻轉教室”需要學生具有自我主動學習的動機,願意對自己的教育負責。如果學生不願意接觸被指定之課前或課內活動,“翻轉教室”將無法提供有效的學習(Kachka, 2012)。Moffett在Medical Teacher期刊上曾發表一篇“翻轉”教室的12項提示,對於要利用“翻轉教室”教學方法的臨床教師們是很好的指引。要進行“翻轉教室”教學前,這些提示可以建立一些基本概念。本文將向大家介紹這12項翻轉教室教學的技巧(Moffett, 2015)。
 

(1)利用已經確認的教育理論及實證技巧來設計要翻轉的課程。經常有人會誤認為所使用的科技產品是翻轉教室的要點,但事實上,教育理論是支持科技運用於教學的基礎。當我們決定要“翻轉”時,所有元素,包括內容、需求、方法、成效、與評估都需要納入考量。
 

(2)強調課程翻轉後的利益與優點。醫學教育家經常需要評估新教學方法的成效,而“翻轉教室”需要投入相當的時間與精力。因此要強調其優點,例如教材一旦上線網路化,課室教學將會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各種學習模式。
 

(3)決定如何組織翻轉課程內容。要翻轉課程,首先要決定課程內容哪些是課前,哪些是課堂上進行。一般課前的內容較為初階,例如知識或資料的研讀。課室的內容則為較高階的學習,如整合、分析、與臨床運用。當翻轉教室課程設計良好時,會得到較有效率的學習成效。
 

(4)投資心力在課前活動的設計與安排。課前學習活動是翻轉教室教學的重要成分。課前活動的設計,必須是以學員為中心的虛擬學習環境,而且要讓學員能夠並願意使用或參與這項課前活動。方法則可以有多種選擇,只要能在網路上執行,都可以利用。
 

(5)利用虛擬學習環境以達到最佳效果。目前有許多虛擬學習環境的平臺或程式,例如Moodle、Blackboard都可以被利用來輔助達到翻轉教室的學習效果,重要的是這些虛擬學習環境要能夠產生學員與課程的互動,以達到學員積極參與的效果。
 

(6)有創造性地、有效果地使用課堂時間。既然翻轉教室教學方式已經減少了授課的時間,課堂上教師就可以自由地發展或運用學習者為中心、實證為基礎、整合式、互動式的教學,讓學員在課堂上更有參與感。
 

(7)依學習者的需求,利用翻轉教室塑造教育效果。臨床教師需要依據學習者的需求,利用科技產品製造最佳學習效果,例如互動式軟體或影音。其次個別學習者的程度差異也需要列入考量。
 

(8)注意並有效率地運用建立翻轉教室所需花費的時間與精力。如前段所述,要有效地利用新的科技完成翻轉教室教學需要花費相當的精神和心力,但如果教學模式經過評估、改善確立之後,將可以持續運用這項教學模式,不用再重複設計變更。
 

(9)提供想要利用翻轉教室課程的人員必要之訓練。要想讓翻轉教室教學模式成功而且持續,臨床教師的訓練是一項重要因素。臨床教師需要對翻轉教室教學具有熱誠,瞭解翻轉教室的概念,知道翻轉教室的技巧,並有執行的經驗,才能使翻轉教室成功地施行。因此提供臨床教師必要的訓練是師資培育的一項課題,研究並指出,如果臨床教師已經在使用不同的主動學習教學,適應翻轉教室將更形重要(Shimamoto, 2012)。
 

(10)讓學生準備好接受翻轉教室。習慣於傳統式、被動式課堂講課的學員需要時間去適應翻轉教室的教學方式變化,而一般“成人學習”的學員較容易滿足於翻轉教室的教學模式。研究顯示學員多半覺得迷失於這種新的教學模式,而不是課程內容。因此臨床教學上,藉由小型、簡短的翻轉模式,可以讓學員逐漸準備好接受新的教學。
 

(11)決定如何評估翻轉教室的學習成效。臨床教師在決定利用翻轉教室教學之後,就要考慮如何評估學習成效。評估的項目可以依照Kirkpatrick評估的四個層次:意見/反應,能力/學習,表現/行為,成效/結果(opinions/reactions, competence/learning, performance/behavior, outcomes/results; Kirkpatrick & Kirkpatrick, 2006),而評估的方法包括以問卷或訪談評估初級的成效,以學員表現的評核評估高階的成效。
 

(12)注意“翻轉”並非是全有或全無的觀念。翻轉教室教學模是目前仍有贊成與反對雙方面的意見,在醫學教育界更是如此。因此臨床教師要記得,“翻轉”並不表示整個課程都需要進行。臨床教師可以根據需求,將課程中成效較差,或是學員較不感興趣的課題,嘗試利用翻轉教室提高學員的參與感,增加學習成效。

有了上述的提示之後,進行“翻轉教室”教學依舊需要一些步驟的規劃。紐約大學的翻轉教室工作表則提供了不錯的步驟指示。
 

(1)準備課前教材。(2)預先檢視學生課前預習成果以建構課堂上之活動。(3)建立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由活動或討論之領導人轉為輔助之引導或顧問,由學生負責自己的學習。(4)收集課堂上活動所需的資源,包括科技性資源。(5)課程開始時,利用一些時間回答學生課前準備所遇到之問題,並依據所檢視之學生課前預習成果提出可能會遇到的問題。(6)進行主要課堂上之活動,提供學生指示並注意時間,以完成課堂上之活動。(7)實行課後活動,指示學生學習的連續性,擴展學習活動,評估學生的動機、信心、與情緒。(8)分析教學活動實施後之成效,並將反思反映於下次教學經驗中。
 

既然“翻轉教室”是一種教學方式,我們必須評估學習目標是否達成?學生成效評核結果可以代表教學方式是否成功。實行“翻轉教室”時隨時記錄各個步驟的成效,哪些成效較好,哪些沒有結果。確認學生學習無法達到要求的部分。這些訊息都可以做為改善下一次實行“翻轉教室”的參考。

 

Reference

  1. Bergmann, J., Sams, A. (2012) Flip your classroom: 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 Eugene, Oregon: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2. Davies, R. S., Dean, D. L., Ball, N. (2013) Flipping the classroom an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a college-level information systems spreadsheet cours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61, 563-580.
  3. Della Ratta, C. B. (2015) Flipping the classroom with team-based learning in undergraduate nursing education. Nurse Educator, 40, 71-74.
  4. Elliott, S. (2014) Using a modified team-based learning approach to teach nursing students about communicable disease control and community health nursing.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53, 651-653.
  5. Simonson, S. R. (2014) Making students do the thinking: Team-based learning in a laboratory course. Advances in Physiology Education, 38, 49-55.
  6. Waltz, C., Jenkins, I., Han, N. (2014) The use and effectiveness of active learning methods in nursing and health professions educa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Nursing Education Perspectives, 35, 392-400.
  7. Gilboy, M. B., Heinerichs, S., Pazzaglia, G. (2015) Enhancing student engagement using the flipped classroom. 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tion & Behavior, 47, 109-114.
  8. Liebert, C., Lin, D., Mazer, I., Bereknyei, S., Lau, J. (2016) Effectiveness of the surgery core clerkship flipped classroom: A prospective cohort trial.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 211, 451-457.
  9. Wagner, D., Laforge, P., Cripps, D. (2013) Lecture material retention: A first trial report on flipped classroom strategies in electronic systems engineer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Regina.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the Canadia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ssociation, 2013.
  10. Kachka, P. (2012) Understanding the flipped classroom: Part 1. Faculty Focus, Magna Publications.
  11. Jennifer, M. (2015) Twelve tips for “flipping” the classroom. Medical Teacher, 374, 331-336.
  12. Shimamoto, D. N. (2012) Implementing a flipped classroom: An instructional module. Paper presentation at the Technology, Colleges, and Community Online Conference, 17 April 2012.
  13. Kirkpatrick, D., Kirkpatrick, J. (2006)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 The four levels. Berrett-Koehler: San Francisco.

2014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發行人: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理事長:張上淳教授 主編:陽明大學醫學院楊令瑀主任委員 副主編: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副主任委員 執行編輯: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副主任委員

編輯委員:輔仁大學醫學院洪焜隆委員、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吳建志委員、成功大學醫學院楊朝鈞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洪維德委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陳維恭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王森稔委員、馬偕醫學院李安生委員、國防醫學院黃國書委員、慈濟大學醫學院葉日弌委員、臺灣大學醫學院陳彥元委員

相關連結  各期電子報  投稿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