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理事長的話
  • 近期國內外醫學教育活動通知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活動通告
  • 醫學生的知識架構與診斷策略的培育
  • 醫學生專欄
  • 醫學教育思潮
  • 教師心語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二年級
白耕豪

「初階臨床體驗」邂逅與實踐


課程邂逅

「醫學」以應用面來說是「醫療」,是一個相對複雜的學科。「醫學」包括自然與社會科學,而「醫療」是學術理論與實際操作。但是,長久以來醫學生對於社會人文的認知相對缺乏,因此,國內的醫學系除了通識教育之外,又額外增加了許多醫學人文課程,不過大部分還是侷限於課堂教學,少有實際體驗與典範學習,於是醫學人文課程流於理論介紹,導致醫學生對於教學內容體會不深,課程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這幾年醫學教育的改革著重醫學人文涵養、科學態度與方法、行醫基本技能等三大方向,將醫學人文、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做垂直整合,配合多元教學方式,例如跟診、觀察、演練、報告、討論、反思、指導等。藉由早期的臨床接觸,在學習醫學人文課程時,就能同時了解醫療情境中的複雜性,能讓我們對於人文課程中的理論有較深的體會。另外,在學習基礎醫學時,也因為了解這些知識在臨床上的需要性,讓我們在學習醫學知識有更好的學習效果,同時增加自己對臨床事物的認識與認同,並協助及早進行職場的規劃。

 

記得剛踏進北醫的第一學期,請教學長姐對於初階臨床課程的看法,聽到的回應經常是:「以後進醫院都會遇到,現在不用急」。我想,或許在那個高速旋轉的忙碌中,會覺得自已什麼都還不會,什麼事都不能做,的確讓人覺得渺小,學不到東西。然而,如果換個角度詮釋,其實隨著經驗的累積,人的視野反而容易受限,往往會以既有的習慣模式去理解眼前所見,因此,也正因為我們「什麼都還不會」,在這基礎下的觀察更顯珍貴,可以從病人和家屬的角度出發,去檢視醫療行為;或者,借用在大學裡接觸的不同學科,來思考醫療事件,這也是激勵我選修初階臨床這門課的最大原因。沒有照顧病人的責任,沒有學習醫學的目的,正是醫學生走進醫院的意義所在。能有這個機會,絕不是理所當然,而是需要臨床工作者的接納。近幾年,初階臨床在北醫的醫師養成教育上獲得肯定,這應該歸功於所有投入此課程的臨床教師,他們在金錢與時間上無怨無悔的付出,我想這是初階臨床課程中最大的力量。

 

臨床實踐

初階臨床課程每學期都有不同的核心目標,包括「了解醫師生涯與醫療體系的運作」、「觀摩團隊合作」等。雖然每位老師安排學生學習的方式不同,但皆包含大量的臨床觀摩,例如門診、查房、手術、心導管及內視鏡檢查等,另外,臨床老師會帶領學生一起參加醫學研討會,甚至安排外賓演講。我的初階臨床導師是一位充滿熱誠的臨床教學部主任,泌尿科吳建志醫師,他是男性不孕症的權威。在老師積極的安排下,我體驗了泌尿科、不孕科、心臟內科、神經外科、NICU、急診、精神照顧病房、護理站以及藥劑部等。

 

在泌尿科,因為跟隨導師學習,所以體驗的時間最長,舉凡觀摩泌尿科的手術,儀器的操作,跟診、晨會,查房,到病房換藥,無一缺漏,全部參與。尤其手術室的人力編制,團隊的分工合作,流程規劃制度特別令我大開眼界。在不孕科,跟隨曾啟瑞醫師的門診,近距離的觀摩,了解醫師和不孕夫妻站在同一陣線,為成功求子聯手出擊。在心臟內科,跟隨黃群耀醫師,觀摩心導管的檢查及治療、心臟超音波以及案例的討論,檢查的操作需要特別的專注與細心,團隊合作也是治療成功的主導因素。神秘的神經導航,大腦手術的精準定位,是神經外科手術觀摩吸引我的地方。「一日護理師」課程,參與並了解工作的全貌,更能深刻體會他們的處境與辛苦。參訪藥劑部,明白藥師在醫院扮演的角色、藥師與醫師的互動及分工,讓我對醫院藥局的運作及臨床藥學專業屬性有所瞭解,相信這些對我未來在醫院執業或跨部門合作都是極其珍貴的經驗。

 

醫療往往是直接涉入生老病死的重大課題,醫療有再大的成效,也不可能永遠不朽,而醫師是人,有其侷限性,因此在疾病面前我們要永遠謙卑。這門課讓我了解醫師的角色不單只是孤軍奮鬥的英雄,更是帶領醫療團隊的領導人。

 

課程感想

初階臨床是醫學系一至四年級所有課程中最接近臨床的課程。臨床體驗,給予醫學專業背景知識還不足的我們,提早接觸臨床事務,提早暴露在臨床環境中,了解自己未來的工作型態,避免對將來的職業抱持錯誤的想像,同時使我們心中烏托邦的理想,及早轉化為成熟的智慧。也藉由這門課,了解醫療系統的運作與跨領域合作模式,並且透過臨床觀摩的經驗,讓我們在學習基礎醫學知識時較能了解這些基礎醫學知識在以後行醫的過程中的應用。以及透過醫師的描述與建議,認真探索自己的興趣,讓我對自己的職涯更有想法。在此,我要特別感謝指導我的建志老師,身為老師的學生非常幸福,擁有很多學習的資源,任何想觀摩的領域,老師都會竭盡所能的為我規劃臨床體驗。這門課透過「氛圍」塑造,以師父「影響」徒弟「修煉」,學到的知識非常受用,藉由觀察、模仿與體驗,以及典範學習,增強我在人文素養的體會與深度,希望未來也能和老師一樣成為一個仁心仁術的好醫師。

 

2014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發行人: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理事長:張上淳教授 主編:陽明大學醫學院楊令瑀主任委員 副主編: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副主任委員 執行編輯:國防醫學院黃國書委員

編輯委員:輔仁大學醫學院洪焜隆委員、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吳建志委員、成功大學醫學院楊朝鈞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洪維德委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陳維恭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王森稔委員、馬偕醫學院李安生委員、國防醫學院黃國書委員、慈濟大學醫學院葉日弌委員、臺灣大學醫學院陳彥元委員

相關連結  各期電子報  投稿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