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春生 黃尹亭

醫學課程改革大事紀 - 高醫的經驗

  高雄醫學大學推動醫學教育改革與整合迄今已逾十年,從最初的一片反彈聲浪,經歷接踵而來的挫折、錯誤以及不斷的回饋修正,課程整合對於學校而言是牽動全校的重大變革,上至校長下至學生都與此息息相關,從設計草創至實際推行都需要審慎而縝密的規劃,課程改革中,要面臨許多改變的,除了學生要改變學習的態度與方式外,對於老師而言,教的內容與方式也要改變,這更是個極大的挑戰。甚至老師間對於要不要改變、要改變成什麼樣子、要如何評估、誰要負責,都有不同的意見與看法。

  在經過了2004年一整年的籌劃之後,我們積極投入醫學教育革新,重組課程委員會,推動整合型課程,在當時任職醫學系主任賴春生教授的領軍下,全體總動員,下設通識課程整合小組(楊三東教授為召集人)、基礎臨床課程整合小組(關皚麗教授為召集人)、臨床實習整合小組(顏正賢教授為召集人)、行政資源整合小組(黃尚志教授為召集人)分頭並進,每週舉行整合小組會議,每兩週跨組會議,每個月召開由校長及副校長主持之整合會報,在分工之中有整合的行政架構,在課程改革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且兼具bottom up 及top down之行政溝通功能。2006年引進「OSEI(Objective Structured Entrance Interview,客觀結構式入學面談)」,從甄選醫學生開始改革,並將成人教育理念融入課程之中,養成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唯有精進個人的素養,才能成功地回應社會要求,迎向未來的挑戰!

  在推動改革的過程當中,陽明大學醫學系陳震寰主任在2004年11月率領12位老師南下指導,至今仍令人打從肺腑之感恩。成功大學醫學院林其和院長在2005年4月應邀參與本校舉辦的教師成長共識營,在談「台灣醫學教育的新趨勢」中,林院長形容課程改革乃是「萬箭穿心」,是來自四面八方,學生與教師的不安與拒絕改變,各方壓力的加諸與承受等,如何讓萬箭穿心的批判轉化成認同與進步的推力,靠的是秉持著讓醫學教育更臻至完善的初衷與理想。

  推動醫學教育改革的大事紀,將可見到本校課程改革的收穫,也將瞭解在推動過程中曾遭逢之困難瓶頸以及未來仍待努力改善之處:

(1)    整合式課程的實施與改進:
傳統課程最大的缺點是學生分別被填鴨式地灌輸非常多但結構分佈凌亂的片面知識,無法建構出一圖像明確相互緊密連結的醫學知識基石,無法讓學生能夠因此養成清晰及有效地臨床判斷思路,有鑑於此,高醫於2004開始籌畫“系統器官為本的基礎-臨床整合課程”(Organ-System Based Curriculum),經過一年多共計252場的會議,訂定了包括有15個Block的課程,並於2005年開始實施課程,我們持續檢討改進。實施之初,不論是老師面,學生面及教務行政面確實遭到許多反彈,但在不斷的檢討與溝通下,於每個Block結束的回饋座談會,廣納學生老師的意見隨時對課程,朝向基礎與臨床間,知識與技能間來落實整合。2010年卡耐基Flaner Report 屆滿一百年,並再提出四大醫學教育建議,整合式的課程改革(since 2004)正是其中之一,有幸高醫在遠見領導下施行整合式課程迄今已十個學年。

(2)    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
持續優化本校之PBL課程成效,以激發學生主動發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小班教學,培養學生自動自發的學習精神、獨立思考及團隊合作能力。在93學年成立PBL執行小組,自行設計PBL教案,三級三審,以PBL銜接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截至104年4月PBL已累積147例教案,第一例於2005年小兒科趙美琴醫師撰寫)。

(3)    團隊導向學習(Team based Learning):
有別於小組討論的PBL,TBL以翻轉教室的概念,降低大堂課程之比例及強化學生課前預習、主動學習精神及團隊合作能力,希望藉此新學習方式的規劃,能再強化學生之自主學習及溝通能力。輔以生動有趣的舉牌回答上課方式,TBL大班課程讓師生互動密切頻繁,103學年成立TBL執行小組,自行設計教案並審查,截至104年4月TBL已累積59例教案,第一例於2012年內科盧柏樑醫師撰寫。

(4)    臨床技能課程:
設有臨床技能委員會,依醫教會之畢業學生應具備的核心技能項目,規劃與安排各Block相關之核心臨床技能,對每一臨床技能項目均編寫標準作業流程(SOP),及拍攝示範影片,落實學生技能的養成,為了配合臨床技能教育,設置臨床技能教室(學校)及臨床技能中心(附院),購置有各式教學模具,配合客觀結構式臨床技能考試(OSCE),設置有符合國家考選部標準的考場,在國際學術研究大樓規劃了24間專業教室,包含OSCE考場12間,PBL教室12間。

(5)    醫學人文課程:
2005年於醫學系正式開設「醫學人文」課程組,內容涵蓋人文核心、典範與社會、溝通與倫理等面向,並於2008年擴展為醫學院之通識核心課程。2009年配合Block專業知識,於醫學系3-4、後醫系1-2年級開設「醫學專業素養」課程。2011年因應六年改制,進行醫學人文六年的整合課程規劃。2014年(103學年度)正式成立醫學人文與教育學科,除開設大學入門課程加強後醫同學醫學人文教育,也由醫學系與護理系老師的努力共同開設前瞻性的「醫護跨專業倫理PBL」課程。醫學人文課程將持續朝向跨專業與跨領域的方向發展。

(6)    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
訓練學生以實證醫學的方法,即利用有限的時間,採用最好的證據,以等級最強的證據來回答臨床中的問題,藉此增加學生的知識,且從而做出最佳的醫療判斷。

(7)    畢業前後之一般醫學銜接教育:
配合衛生署政策,醫學系畢業生在民國100年度起須接受一年期畢業後一般醫學教育(PGY1),培育ACGME六大核心能力及全人醫療基本概念,本校與高醫附院積極培訓一般醫學教育師資,共同推展由畢業前至畢業後完整的連貫銜接臨床教育,成效優良頗獲好評。

  在經過近半世紀的舊式傳統課程內容後,為了希望有一個更適合醫學生、更貼近社會需求、更符合世界潮流的新制課程,在提出整合課程的構想後,經過周詳的計畫、參訪、訂定標準作業流程、學習目標、學習方法、評估方法……等等,在當時王國照校長全力支持下,高醫全體總動員,齊心努力,同仁們總是在關鍵時刻,展現出眾志成城的企圖心。經過了上百次的會議討論,本校課程改革終於在2005年正式實行,全體師生在崗位上各司其職,其過程中領導風格(Leadership)扮演重要角色,盼望以高醫的經驗提供同業之參考與借鏡,並促進各醫學院校間的切磋交流,以期台灣的醫學教育更臻完美。

新、舊制課程醫學系整合課程比較表


第一階段課程整合團隊(2007攝)

2006.12.07成立標準病人中心

2005.12.25 成立臨床技能學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