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榮總內科部一般內科
張景智醫師
醫師的角色
在醫院工作,我經常問年輕醫師:「何謂醫者?」「病人眼中醫師的角色與你自己的定位有何不同?」醫師﹝Doctor﹞這個英文字包含兩個含義:醫師以及博士。眾人皆知醫師的工作主要是對抗疾病、治療病人,無論哪一個專科,病患是醫師主要服務的對象,恢復病患健康是我們主要工作的內容,若沒有病患,醫師便失去其存在的價值,因此醫師的第一個角色是「治療者」;醫師﹝Doctor﹞另一個含義是博士,意即鑽研某一項學問,期待透徹了解其來龍去脈,除了增進科學發展,累積人類知識以外,更能透過這些研究實際運用於日常生活,解決病人的問題,因此醫師的第二個角色是「研究者」;「Doctor」這個字拉丁原文是「Doctere」,原本的意義是教師,也是傳授知識的人,如同我們在醫院裡將我們的經驗傳承給年輕一輩的醫師,也教導我們的病患及其家屬如何維持健康,避免疾病侵擾,因此醫師的第三個角色是「教導者」。
但是僅僅扮演好「治療者、研究者及教導者」的角色,病患就能滿足了嗎?現實生活中常常不是如此。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的克魯斯教授﹝Richard L. Cruess & Sylvia R. Cruess﹞曾經提出一個理論說明醫師的定位,他們提出社會契約理論﹝Social Contract Theory﹞,其內涵主要強調醫師是一位具備專業素養的治療者﹝Professional Healer﹞。治療者的含意很容易瞭解,即上述提到的研究各項疾病,教導民眾維持健康,以及治療病人,然而甚麼叫做「具備專業素養」呢?克魯斯教授認為專業素養是一位醫師與他所處社會之間的「契約關係」,也就是這個社會對於醫師的期待。社會大眾可能期待醫師不僅是治療疾病,他還必須具備善良、仁慈、寬厚的特質;他必須具備同理心,當病患遭受痛苦時能感同身受;他必須具備公義的特質,能夠公平對待每一個不同階層的病患;他必須瞭解儒家所謂:「君子慎其獨也」,有高度的道德自覺和嚴格自律,即使無人看見,依舊不違背良心,選擇對病患最好的處置。這些都是這個社會對於醫師的期待,也就是克魯斯教授認為「具備專業素養」的本質。因此要滿足病患對於醫師的期待,與我們所處社會達成完美的契約,一位好醫師必須是一位具備專業素養的治療者。
若是以這個標準要求每一位醫師,我想這個世界上大概找不出幾個真正的好醫師!我們都是凡人,不太可能完全符合社會大眾的要求,然而近代內科學之父奧斯勒醫師﹝Sir William Osler﹞曾說:「一位好醫師必須擁有三項特質:人性、謙遜以及幽默感」﹝Humanity, Humility and Humor﹞,這也許可以成為每一位醫師的座右銘。「人性」是要求每一位醫師必須先將病患看做一個「人」﹝Person﹞而非「病人」﹝Patient﹞,首先關注這個人的需求,而非陷入疾病的窠臼。聖經約翰福音中記載主耶穌看見一個生來瞎眼的「人」,憐憫這個人因為眼盲造成的不幸,於是便醫治他,而他的門徒卻看同一個人是「瞎子」,急忙要探究到底是他的父母犯罪還是他自己犯罪使他成為瞎子﹝約翰福音9章1到7節﹞。成為一位醫師,專業訓練經常使我們關注疾病勝於病人,有時治好了病卻害死了人,結果變成一部冷冰冰的治病機器,沒有人會對自動販賣機說「謝謝」,除非是一個溫暖的「人」,提供熱情的服務,因此「人性」是每一位醫師基本的要求。「謙遜」是希望每一位醫師必須認清自己的不足,如同使徒保羅所言:「若有人以為自己知道什麼,按他所當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哥林多前書8章第2節﹞,在醫學浩瀚的領域中尤其真實!沒有任何一位醫師能夠瞭解所有疾病,即使瞭解了所有疾病也不可能治好所有病人,醫療的不確定性正是唯一可確定的真理,誰有資格在賜生命氣息的上帝面前抬頭呢?我們唯有謙卑在人、在神、在真理面前,才能稍微減少犯錯的機會。「幽默感」是要求每一位醫師必須善待自己也寬容別人,美國最好的公立高中TAG高中以這樣的校訓期許學生:「保持好奇心,做個有趣的人」﹝Be interested, be interesting﹞。好醫師必須對許多事保持高度興趣,特別是關乎病人福祉,更要多加鑽研;然而在成為一個專家之前,必須先是一個有趣的人,而不是刻薄寡恩、偏激善妒,隨時想要將別人踩在腳下,凸顯自己的了不起,好醫師應該是一位容易相處的人。
許多年輕的醫師都夢想自己以後能成為一位優秀、受人景仰、功成名就的好醫師。年輕人有野心是非常好的,但我常勸誡他們「在成為重要的人之前,要先讓自己成為一個好人」﹝To be important is good, but more important is to be good.﹞。一個在社會上有影響力的人,往往是「雙面刃」,他若不是成為好的典範,就是帶來壞的影響。一位醫師在醫院中如此,若有一天他成為政治人物更是如此。在醫院中,好醫師影響他的學生、同儕以及病患;在社會中,好醫師更能改造這個環境,成為社會的清流,國父所謂「上醫醫國」正是這個道理。
對我而言,我並不完全贊成社會契約理論定義的醫師角色,因為這個社會對醫師的要求隨時在改變,社會潮流昨是而今非,莫衷一是,沒有絕對的標準,然而如何定義醫師的角色不應該如此;更何況有時候社會大眾在某些議題上是盲目的,盲人瞎馬如何領人進入真理的國度?我覺得「醫師」是一種特別的呼召,是來自上帝的禮物與恩賜﹝A gift from God﹞。若要用立約的觀念解釋,應該是人與神所立的恩約﹝Covenant﹞,符合上帝的期待比符合人的期待更難,但更真實可靠。成為一位醫師是何等榮幸!必須有健康的身體,清明的頭腦,還必須有足夠的時間接受漫長的訓練;完成訓練之後,病人來到你面前必須完全信任你,開放他的身體,容許你對他進行各項檢查及治療,痛苦在他身上,然而醫學的知識卻進入你的腦子;如果上帝允許,你能治好他的疾病,許多你應得與不應得的感謝蜂擁而至,即便疾病不得醫治,仍有許多善良的病人不忍苛責你,甚至反過來安慰你!因此我們必須懷著感恩的心,感謝病人以及賜我們能力的主,成為一位醫師並不只是養家餬口的職業,這是一份來自上帝的禮物。有時當我們陷入困境,病人一蹋糊塗,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我常用使徒保羅的一句話勉勵自己:「我故此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使徒行傳26章第19節﹞,「在神面前站立得住」成為我良心道德的底線。
誠如奧斯勒醫師在《行醫的金科玉律》﹝The Master-word in Medicine﹞說:「行醫是一門藝術而非一項交易,是一種使命而非一門生意,這項使命要求你們,要用心如同用腦。」以此與所有醫師共勉!
附圖是筆者在加拿大蒙特婁麥吉爾大學奧斯勒醫師紀念館與奧斯勒醫師雕像留影
本文曾刊載於2016年老行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