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大學人文醫學科王英偉
畢業前的跨團隊合作學習
目前的醫療環境面臨許多問題,包括病人安全之議題日益受重視、醫護人員之需求增加與人力短缺、老年人口持續成長所造成醫療狀況日趨複雜…等。面對這些問題,各國一致公認的有效解決之道,即是大力推動跨專業之醫療照護(Interporfessional Practice, IPP),而IPE則為達到有效之IPP所必須採行之醫學教育方式。2008年四月,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之衛生部,正式通過衛生專業醫療改革法案(Health Professions Regulatory Reform Act),要求英屬哥倫比亞省的醫學院校,必須在「醫療提供者與其他專業之醫療人員間,推動並強化跨專業間之合作照護模式」。1999年美國的醫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發表了「To Err is Human」的報告,經由資料之收集,認為醫療疏失所造成患者之死亡,常常是由於醫護團隊成員之間缺乏溝通所致。除了美、加之外,英國、澳洲等國,為了改變如此之現狀,皆要求醫療專業之提供者,須與其他專業人員,建立有效且廣泛之溝通網路,推展跨專業之醫療照護計畫與教育訓練。
在醫學教育部分,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of London)採取了兩階段之進行模式,先在課堂講解基礎課程,再由受過師資培訓的主持人,針對特定主題進行跨團隊之討論,尋求該主題的最佳處理方式或解決對策,再將決議施行於臨床實務工作,參與之工作人員皆反映能在日常之照護工作中活用此項技能。2005年至2008年之間,加拿大衛生部出資之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 for Collaborative, Patient-Centred Practice(IPCPCP)計畫,資助了共20個醫學院校之跨專業教育訓練計畫,大部分之計畫在滿意度、臨床工作之態度、跨專業知識及技能之獲得等方面,皆有不錯之成效。2013年Cochrane Library發表對於IPE成效的整合性分析,選取2006至2011年間,研究方法為隨機控制實驗 (RCTs)、前後測對照實驗以及中斷性時間系列實驗之有關跨專業教育之研究,共選取15個研究符合篩選條件,其中7個有正向之結果,在糖尿病照護、急診病患滿意度、減少急診醫療疏失、團隊合作行為、家庭暴力整合照護與增進心理衛生專業人員之能力方面,皆有實質之成效。有四個研究之結果則是正面與較中立並存,另有四個研究則認為IPE對於改善臨床團隊合作或病人照護沒有明確之助益。
至於台灣之現況,在「教學醫院教學費用補助計畫」的實地稽核中,已要求教學醫院應有多元化的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訓練,並能落實辦理相關訓練,其執行方式包括安寧療護討論會、出院準備服務個案討論會、聯合照護案例討論會、共同照顧、學術活動或病人安全討論會等,仍以案例之分析為主。此種執行方式學員課後多數未與臨床教師討論,而臨床教師自己對於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的觀念亦有可能不足,無法協助學員認識在該案例照護過程中不同專業領域所發揮的功能 。
許多研究都提到了跨專業教育訓練應該強調的核心能力,雖然各有不同,但是2011年,由美國護理院校學會、藥學院校學會、牙醫教育學會、醫學院校學會、公共衛生院校學會等單位共同成立的跨專業教育合作專家小組,將所收集之文獻資料整理後,歸納為四大面向,包括:
Competency Domain 1:跨專業照護之價值/倫理
Competency Domain 2:角色/責任
Competency Domain 3:跨專業溝通
Competency Domain 4:團隊與團隊合作
強調依照這四大面向再細分之各個子項,規劃跨專業教育訓練之課程,可以促進各專業教師之對話,使其對於課程之目標具備共同之語言,能夠清楚溝通學習之內容所需達成之指標,發展合適之評估工具,提供受訓學員終生學習可資參考的方向,並進而促進有關IPE成效之研究進展。
美國畢業後醫學教育評鑑委員會(ACGME) 提出現代醫師須具備的六大核心能力,分別為:病人照護、醫學知識、從工作中學習及成長、人際關係及溝通技巧、專業素養、制度下之臨床工作。2013年最新發表之文獻,六大核心能力再被擴充為八大核心能力,而跨專業之合作(Interprofessional Collaboration)即與個人及專業之未來發展共同列入,成為新增之第七大核心能力。此篇文獻也對跨專業之合作做了清楚之說明,認為此項能力能夠強化患者安全以及促進以病人為中心之照護,其要點包括:1 與其他專業人員共同建立互相尊重、具有尊嚴、容許歧異性、整合倫理、以及互相信任之工作氣氛。2 運用各專業人員已具備之知識,有效評估及處理民眾在健康照護之所需。3 以適當反應與負責任之態度,處理與其他專業之溝通事項,以維護民眾健康及治療患者之疾病。.4 融入不同專業成員之角色,建立、發展及維繫跨專業之團隊,以提供安全、及時、效率及平等之以病人為中心之照護。
推動IPE之困難點,雖然IPE是醫學教育之趨勢,也是許多國家醫療政策的一環,目前世界各國推動IPE之工作或多或少仍有一定之困難,碰到的問題包括:
1.不同之專業對其有不同之期待:這在學校單位較常見,可能由於教學設計者對於專業差異之需求與調節機制不同步。
2.擔心跨專業照護模式導致專業認同之消失,也稀釋了專業之重要性
3.原先課程已經安排很滿,沒有時間安插別的課程
4.不同科系之學生,專業能力及有興趣之題目可能不同
5.缺乏受過良好訓練之教師及臨床老師來帶動跨專業學習之課程
6.缺乏建立跨專業課程的時間、設施和相關資源
這些各國推動經驗之困難點,也是目前我國在發展IPE教育時所需克服之問題。對於畢業前的學生,由於專業度尚在發展,比起畢業後的專業人員,在推動IPE上必須有不同的考量,慈濟大學醫學院針對上述推動IPE的問題,發展出兩階段團隊導向學習結合IPE 的模式,結合各系原有與臨床有關的課程,針對同一主題先進行第一階段團隊導向學習的方式,以加強各系對同一主題各系本身的專業知識,此時之團隊學習為相同的班上同學,而於第二階段進時則進行跨系所的團隊學習。慈濟大學醫學系為全台灣首先推動團隊導向學習法(Team-Based Learning, TBL)於醫學教育,TBL是以小組討論模式進行大班教學,並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教學法,在國外醫學教育之推展已有近10年的時間。大部分的研究都認為其較傳統大堂課有更好之學習效果,同時也可增加學生的學習參與、改進解決問題的技巧、促進同儕間有效溝通、甚至於提升國家考試的成績。團隊導向學習強調學生之主動學習與同儕間之討論互動,在課程進行之過程中,要求各小組以分工合作及共同討論之方式解決問題,藉以培養團隊精神,促進團隊之凝聚力,其目標正與跨專業教育訓練所強調之有效溝通與團隊合作核心理念相符,應用於醫學院校內跨專業之教育課程,更能有效達成兩者間之共同目標。
慈濟大學在推動TBL 結合IPE 的課程,第一年包括醫學系、護理系與物理治療系,以中風與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兩個案之跨團隊學習演練,進行方式為模擬實際狀況,各團隊成員得到的訊息為個人的專業資訊,但彼此共同討論後則可透過互相瞭解更能解決病人的臨床問題。第二年時採用同樣的主題,但加上社工系同學在小組的討論。兩年實施的結果,大部分同學都覺得可從彼此的互動中更認識個人的限制與其他專業的重要性。其中大部分護理系同學在經過此課程後,更能肯定自己的專業角色,在臨床實習時更能主動與醫師討論病人的照顧狀況。此課程讓將來醫護團隊的工作人員,在學生階段即具備跨專業合作之知識、態度及技能,定能有效提升醫療照護品質,達成全人教育之目標。
此TBL2IPE 的課程,不只得到學生很大的肯定,授課老師亦能籍由討論中調整課程的實務性,學生的正向回饋,促使開始抱有懷疑態度的老師,繼續投入課程的整合規劃,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