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理事長的話
  • 近期國內外醫學教育活動通知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活動通告
  • 醫學教育思潮
  • 醫學生專欄
  • 教師心語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六年級學生(M110期)馬清芝

新生


「同學,我真的很害怕、很害怕…」這是我追蹤的一位病人在得知自己需要接受化療後的心聲。

54歲的蔡阿姨於今年9月時因右側乳房間歇性地疼痛而前來三總看診,經超音波及乳房攝影檢查後,發現有一不規則腫塊並建議切片,在懷著忐忑的心情等待病理報告的同時,希望能出現好結果,只可惜事與願違,病理報告顯示為侵入性乳管癌,主治醫師宣告的言語宛如一道晴天霹靂般地在阿姨的心頭落下了陰影,連在一旁的我都可以感受到她的驚訝與意外。

「為什麼我會得到這個病?」這句話彷彿可以聽到阿姨悲傷的心聲。

阿姨決定聽從主治醫師的建議,接受乳房保留手術,雖然一開始會感到驚訝,但或許是因為宗教信仰的關係,使她能夠改以豁然的心態來面對這個人生中的重大考驗,豈料,手術其實只是治療的開始,而不是結束,即使主治醫師在門診時已有說明術後可能需要接受的療程,但在那當下,我想阿姨還來不及細想後續療程所可能面臨到的衝擊。

「我不是只有第一期嗎?為什麼還需要接受化療?」疑問的語氣背後隱藏著阿姨不願接受的心聲。

因為術後病理報告結果不理想,主治醫師認為阿姨可能需要接受化療,並建議她至血液腫瘤科做進一步的評估與諮詢,沒想到卻開始了一場艱辛的拉鋸戰,阿姨不斷地詢問我們病理報告所代表的意義以及為何需要接受這樣的治療方式,我們也盡可能地和她說明原由以及提供她鼓勵與支持,然而在她的內心深處仍一直期待著不同答案的出現。

「化療真的好可怕…我一定要接受化療嗎?」阿姨以顫抖的言語透露出她恐懼的心聲。

血液腫瘤科醫師終究還是給予了確定的答案,並提供治療方案供阿姨選擇,希望她在期限內能好好考慮,但對阿姨而言,化療就等同於恐怖的代名詞,她那徬徨與無助的模樣,在我的心中不僅烙下了深刻的印記,更浮現了疑惑的心聲:「我能夠幫忙什麼?我又應該如何幫助阿姨面臨這樣的難關?」

阿姨雖然能夠理解化療對她的幫助,但其惡名昭彰的副作用卻使她退卻,遲遲不願跨越中間的藩籬,始終在「做」與「不做」之間徘徊,這也才讓我醒悟到「原來有時我們以為的最佳療法,不見得是病人心目中最想要的療法」,然而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無論阿姨的決定是什麼,她都應該要有承擔後果的決心及不後悔的覺悟。

「我決定和命運打賭…希望一切都能順利!」阿姨的語氣帶著前所未有的堅定,並充滿著對於未來期許的心聲。

既然接受化療後仍有機會復發,阿姨還是不想承受化療的痛苦,在與家人溝通並獲得支持後,便直接進入放療療程,我也不得不佩服她的勇氣以及願意和命運對抗的決心,而在面臨人生的重大關卡後,阿姨學習開始放慢腳步,調整生活作息及飲食,並和我們相約之後每一年的「報平安」!

最後,我帶著祝福的心聲,期許蔡阿姨的新生。

 

2014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發行人: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理事長:張上淳教授 主編:陽明大學楊令瑀副教授 副主編:長庚大學歐良修醫師 執行編輯:慈濟大學醫學院葉日弌醫師

編輯委員:輔仁大學醫學院邱浩彰教授、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李信謙醫師、成功大學醫學院楊朝鈞醫師、中山醫學大學洪維德醫師、中國醫藥大學陳維恭醫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王森稔醫師、馬偕醫學院李安生醫師、國防醫學院黃國書醫師、慈濟大學醫學院葉日弌醫師、臺灣大學醫學院陳彥元醫師

相關連結  各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