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腫瘤醫學部放射腫瘤科 醫事放射師
呂曜廷、溫舒瑜
在分秒必爭的醫療現場,一位資深醫事放射師正看著新進人員執行放射治療電腦斷層模擬定位掃描。他心中反覆思量:「這位學員真的準備好了嗎?我該在何時放手,讓他獨立面對病人與儀器?」這個關於「信賴」的日常叩問,不僅是臨床教師的責任與壓力,更是醫學教育的核心議題。如何確保每一位醫療專業人員在投入臨床服務時,都具有足以被信賴的專業能力?近年來,一場名為「勝任能力導向醫學教育 (Competency-Based Medical Education, CBME)」的浪潮席捲全球,而「可信賴專業活動 (Entrustabl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EPAs)」正是實現此一理念的關鍵鑰匙。
時間回到2016年以前,臺大醫院與臺灣多數的教學醫院一樣,在醫事放射師的臨床訓練上遇到了瓶頸。儘管已參照醫界趨勢,訂定了醫事放射師的五大核心能力,但這些抽象的能力指標,與日常繁瑣的臨床工作之間,似乎存在一條鴻溝。臨床教師們的評估標準不一,教學熱情集中在少數人身上,形成不了「心智共享」的教學文化;學員們也常感到學習目標模糊,不知如何將課堂所學與臨床實務有效連結。
改變的契機,始於臺大醫院放射腫瘤科教學團隊的決心。我們意識到,若要真正提升教學品質,就必須尋找一個能將「核心能力」具體化、可評估、可回饋的系統性工具。在與院內醫學教育專家楊志偉醫師的合作下,我們將目光投向了當時在醫師培育領域已嶄露頭角的EPAs [1]。
EPAs的核心概念,是將一個專業人員的日常工作,拆解成數個「可以被交付」的關鍵任務單元。它不僅僅是一張評量表,更是一套完整的教學訓練架構。於是,臺大醫院放射腫瘤科教學團隊率先展開行動,決定以「放射治療模擬定位流程」這項關鍵業務為起點,嘗試為臺灣的醫事放射領域,建置第一份本土化的EPA [2]。
一份嚴謹的EPA是如何誕生的?關鍵在於「共識」。我們透過焦點團體法 (Focus Group Technique)及修正式德菲法 (Modified Delphi method)等嚴謹的專家共識會議程序,邀請資深臨床教師,一步步定義出「放射治療模擬定位」這項EPA的具體內涵。這份EPA被仔細拆解成四個「可觀察實務活動 (Observable Practice Activities, OPAs)」,包括:品質保證作業、前置作業執行、定位輔具製作及模擬定位流程執行。每一個OPA都詳列了對應的任務描述,也列出了執行EPA任務所需的知識、技能、態度與經驗,並對應到醫事放射師的五大核心能力 [1]。
這份EPA最精髓的創新,是導入了「信賴等級 (Entrustment Scale)」的概念。臨床教師在觀察學員表現後,不再只是給予一個抽象的分數,而是依據需要監督的程度,給予從Level 1(僅能從旁觀察)到Level 5(可獨立執行並教學)的具體授權等級。這樣的設計,讓評估與回饋變得極為清晰:學員清楚知道自己距離「被信賴」還有多遠,而教師也能提供更具體的指導。
為了讓這套系統順利運作,臺大團隊更進一步發展了具信效度的職場觀察評估工具、拍攝標準化評分影片來訓練評分者,並導入電子化表單以減輕教師負擔。初步的成果令人振奮:臨床教師普遍認為EPA能真實反映學員的學習成效,而學員也因為學習目標明確,滿意度極高 [1]。這段從0到1的歷程,不僅在院內獲得了肯定,也證明了EPA在醫事放射領域的可行性。
臺大醫院的成功經驗,如同一顆投入池塘的石子,激起了全國性的漣漪。中華民國醫事放射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全聯會)意識到,要全面提升臺灣醫事放射教育的品質,就必須將這套模式從單一醫院推向全國。
然而,挑戰也隨之而來。各家醫院的規模、文化、設備和作業流程皆不相同,如何建立一套能被普遍接受的全國版EPAs?答案依然是「共識」。在全聯會的主導與臺大團隊的經驗基礎上,一場更大規模的「臺灣醫事放射職類CBME訓練計畫三部曲」就此展開 [3]。
2020年起,全聯會召集了來自全國放射診斷、放射治療、核子醫學三大部門的專家,透過更嚴謹的專家共識會議 [1],成功凝聚出臺灣第一版涵蓋三大部門的6項核心EPAs [4,5]。這個過程不僅統一了教學語言,更極大地凝聚了醫事放射職類的專業認同感。
框架確立後,師資培育成為關鍵要務。全聯會與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醫策會)攜手合作,舉辦了一系列全國性的師資培訓工作坊,確保從計畫主持人到臨床第一線教師,都能系統性地學習CBME課程設計、如何運用EPA進行職場觀察與回饋以及臨床能力委員會的會議程序等多元課程內容。 [3]。
為了讓EPAs的推動能長久持續,全聯會與醫策會合作,導入「醫事專業人員能力進展資訊平台(Emyway平台)」,期望透過系統化的數據收集與分析,客觀地追蹤學員的能力進展,並作為未來臨床能力委員會 (Clinical Competence Committee, CCC) 進行總結性評估的依據 [3]。
醫學教育的改革沒有終點。隨著臨床業務的發展,EPAs的內容也必須與時俱進。2023年,全聯會再次啟動第二輪的共識會議,將原有的6項EPAs擴充至更為全面的14項,涵蓋了158項具體的任務描述,不僅更完善地勾勒出臺灣醫事放射師的執業版圖,亦為專業能力的培育提供了更清晰的指引藍圖。 [6]。
回首這段始於臺大醫院的改革之路,我們看見了一場由下而上、從點到面的寧靜革命。它始於一個教學單位的自省,透過嚴謹的學術方法與外部專家的協力,成功建立了一套創新的教學評估模式。這套模式因為尊重專業、過程透明、強調共識,最終獲得了全國性的認同,並透過公會組織的力量,發展成一套系統性的全國醫學教育推廣計畫。
未來,隨著臨床能力委員會的成熟運作與Emyway平台的全面導入,我們相信,臺灣醫事放射師的養成教育,將能更緊密地與臨床實務結合。每一位新進人員的能力,都將在一個更客觀、更透明、更具建設性的系統下被培育與認證。最終,當我們再次回到開頭的那個問題:「我能信賴他嗎?」時,整個醫療體系將能給出一個更明確、也更安心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