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無線手持式超音波塑造未來醫師:臺大醫院雲林分院PoCUS訓練計劃經驗分享

  • 首頁
  • 理事長的話
  • 近期國內外醫學教育活動通知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活動通告
  • 主題文章
  • 醫學生專欄
  • 醫學教育思潮
  • 教師心語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教學研究部 教學型主治醫師
王莨惟

以無線手持式超音波塑造未來醫師:臺大醫院雲林分院PoCUS訓練計劃經驗分享


  “為了使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在不分科住院醫師訓練中獨具特色,在善心企業的慷慨捐贈之下,特別提供了無線手持式超音波設備給每位PGY醫師,為未來醫師的培訓提供了極大的支援...” – 取自2023年08月01日自由時報自由健康網。


  自1990年Rozycki等人首次提出創傷焦點式超音波(Focused Assessment with Sonography in Trauma, FAST)概念以來,越來越多醫療人員為解決特定臨床診斷問題或輔助侵入性治療,開始執行以臨床照護目標為導向的床邊超音波檢查,亦即焦點式超音波Point-of-Care Ultrasound(PoCUS)。PoCUS與傳統超音波檢查(Comprehensive ultrasound exams)有諸多差異,例如多於病床旁即時施行,影像的取得與解讀皆由同一位醫療人員完成,且常同時綜合評估多個器官系統,目的在協助臨床決策,整體過程類似身體理學檢查的延伸。相對地,傳統超音波多在專門檢查室由技術人員操作,並由影像專科醫師判讀,檢查範圍通常侷限於單一系統,目的是提供精細且全面的影像資訊。


  這幾十年來,隨著超音波影像科技的進步,影像品質大幅提升,設備體積也從過去如冰箱般龐大,進化至今日的無線手持式裝置,兼具輕巧、快速啟動、可於有限空間內操作、支援雲端影像儲存等多項優勢,極大提升床邊即時掃描的便利性。加上超音波本身無輻射線暴露、可重複掃描、影像即時顯示等特性,使其臨床應用日益普及。急診醫學、運動醫學、重症醫學、麻醉醫學等專科,皆將焦點式超音波視為專科醫師必備的核心能力,顛覆以往僅能依賴醫師感官進行「視、聽、扣、觸」的理學檢查,進一步藉由超音波影像科技探索人體表皮下的深層構造,因此PoCUS更被譽為21世紀臨床醫師的「第二個聽診器」。


  各醫學專科為培養新世代醫師必備的「超」能力,除了舉辦傳統的面對面課堂講授外,教師們亦結合多元輔助教材,如線上課程、多媒體教材及3D模型展示,並搭配更為擬真的教學模式,包括真人模擬、數位模擬器及解剖大體實作等。實際課程內容的選擇,除需考量現有器材與經費限制外,根據系統性文獻回顧分析[1],建議PoCUS課程設計應結合I-AIM(Indication–Acquisition–Interpretation–Medical decision-making)架構化學習模組 [2],並運用多元策略的教學介入(multi-strategy curricula),如高擬真模型與結合臨床情境的操作練習,才能有助於超音波能力的長期維持。這也正是臺大醫院雲林分院設計手持式焦點式超音波訓練計劃的核心理念:


  1. Indication(適應症)強調需了解焦點式超音波的適應症與使用限制,知道何時可運用手持式超音波協助臨床決策。此項目涵蓋了超音波使用知識與基本的機器操作能力。
    • 首先於PGY醫師報到後的職前訓練階段,我們設計半天的工作坊(課堂講授及跑台實作),完整介紹基礎超音波概論、手持式設備操作技巧、日常保養、影像成像原理、探頭選擇與常見假影(artifact)辨識,讓學員建立基本知識架構並具備初步掃描操作能力。
    • 再者,因後續的臨床工作緊湊,PGY醫師較難以大堂課方式學習超音波知識,因此我們利用Google線上表單設計PoCUS線上學習課程,內容涵蓋基礎超音波知識、心臟超音波、肺臟超音波、腹部臟器超音波及大血管超音波五大章節。每章可反覆閱讀學習,並設有後測題目確保學習成效。這樣的線上學習資源不僅有助架構化知識建立,也讓PGY醫師能於臨床空檔自主學習,不受時空限制。

  2. Acquisition(影像擷取)著重於取得高品質的影像,需熟練包括病人擺位、探頭選擇與最佳化影像品質調整。此操作性技能(Psychomotor skill)為PoCUS初學者最具挑戰且最易衰退的能力,需要時常動手操作才能避免生疏。
    • 在上述訓練一個月後,我們從心臟、肺臟、腹部臟器及大血管超音波中選取十四項核心影像切面,例如胸骨旁長軸切面、主動脈縱切面等,安排半天密集式影像擷取操作練習,在不同健康志願者身上反覆掃描,並由一旁教師即時評核與提供回饋,協助學員持續精進影像擷取技巧,達到最佳成像品質。

  3. Interpretation(影像判讀)則需進行系統化影像判讀。操作者除了要了解人體解剖構造,還需要結合圖像特徵來辨識正常與異常的超音波影像發現。
    • 我們善用LINE社群通訊軟體的聊天群組功能,教師每週定期發布超音波影像案例,引導學員討論並判讀探頭類型、正常結構表現與異常影像差異,促進學員逐步熟悉影像判讀技巧。透過通訊軟體的對話紀錄與記事本功能,學員可於臨床空檔討論有趣影像案例,並隨時回顧過去學習內容,達到非同步互動學習的效果。

  4. Medical decision-making(臨床決策)強調將PoCUS影像發現結合病患的臨床資訊(如病史、理學檢查等),進一步協助醫療人員做出最合適的決策。這也是與傳統超音波檢查最具差異之處!
    • 藉由PGY醫師每月輪訓至各專科,我們進一步鼓勵科部內的超音波種子教師,在各科核心課程中額外教授專科特色的超音波,如腸胃內科、兒科、急診科等,讓學員能於學習當下結合臨床案例學以致用。
    • 我們亦特別設計三大超音波主題教案,分別針對軀幹創傷病人(E-FAST protocol)、腹痛病人及休克病人(RUSH protocol),採用小組分散式教學方式,分梯次於健康志願者身上進行實作,並結合攜帶式平板電腦播放異常影像。透過這種綜合性的練習模式,強化學員在超音波掃描、影像判讀與臨床決策上的實務能力,讓學員熟悉如何運用PoCUS收集臨床資訊,並直接應用於臨床照護決策中。

  最後,感謝善心企業無私捐贈手持式超音波。這份珍貴的資源,不僅為臺大雲林分院PGY住院醫師注入嶄新的學習動能,更為臨床應用開啟無限可能。我們運用I-AIM學習架構來設計的PoCUS訓練計劃,並根據PGY醫師臨床輪訓特性調整教學計畫,期望最大化資源學習效益。雖然課程成果仍需時間驗證,計畫亦正持續根據學員回饋不斷優化,但我們始終秉持「培養未來醫師」的使命,矢志打造臺大雲林分院不分科住院醫師訓練的獨特風範。


  1. Wang LW, Liu CH, Li WY, Chiang WC, Chiu YL, Ma MHM, Chen HL, Yang CW. Is ultrasound training sustainabl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ompetency retention in healthcare trainees. Medical Education. 2025;doi:10.1111/medu.15751.
  2. Bahner DP, Hughes D, Royall NA. I-AIM: A novel model for teaching and performing focused sonography. J Ultrasound Med. 2012;31(2):295-300. doi:10.7863/jum.2012.31.2.29

2014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發行人: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理事長:倪衍玄教授 主編: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楊盈盈主任委員 執行編輯:台大醫學院 邱郁淳

編輯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謝明諭委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白培英委員、成功大學醫學院陳炯瑜委員、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林彥克委員、馬偕醫學院周桂芳委員、國防醫學院林錦生委員、陽明交通大學吳貞宜委員、義守大學醫學院梁正隆委員、慈濟大學醫學院朱紹盈委員、輔仁大學醫學院陳正文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謝明諭委員、臺灣大學醫學院邱郁淳委員

相關連結  各期電子報  文稿投稿須知  投稿聲明書  影片投稿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