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專業角色轉變:醫學教育者的持續專業發展

  • 首頁
  • 理事長的話
  • 近期國內外醫學教育活動通知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活動通告
  • 主題文章
  • 醫學生專欄
  • 醫學教育思潮
  • 教師心語

臺大醫學院附設醫院教學部師培中心 主治醫師
臺大醫學院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研究所 助理教授
邱郁淳

當專業角色轉變:醫學教育者的持續專業發展


  Faculty Development (FD)師資發展或教師/師資培訓的概念最早出現在美國高等教育,1950~1960年代美國高等教育版圖快速擴張,大學開始熱烈討論並重視如何提升教師的教學方法與品質,在此背景下師資培訓一詞開始被使用來描述對大學教師在教學、研究與專業角色上的進修與支持,一位教學者不能只有其專業領域的能力,能進行有效有品質的教學才能真正勝任教學任務。美國學者 Wilbert J. McKeachie 是早期推動師資培訓的重要人物之一,他首創以「faculty development」為核心概念,為高等教育教師提供實用策略與理論基礎,在他著名的著作《Teaching Tips: Strategies, Research, and Theory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eachers》中提倡大學教師應接受教學相關之教育訓練與專業發展培訓 1。


  Faculty Development在1960~1970 年代開始運用於醫學教育,1968年WHO 甚至提及「The need for in-service educational training for medical school faculty and established Regional Teacher Training Centers (RTTCs).」在醫學領域,師資培訓的概念逐漸從片段或短期的教學訓練工作坊,演進為一套更為系統化的長期發展架構,例如加拿大的 Centre for Faculty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Toronto) 和美國的 Harvard Macy Institute 等機構開始提供系統性的醫學教育師資訓練課程。Ronald M. Harden 與 LuAnn Wilkerson 等人進一步擴展了師資培訓的內涵,強調醫療照護者轉任醫學教育者所需的教學能力與職涯發展支持,Harden 等人於醫學教育期刊中發表多篇文章,開始將師資培訓FD定義為提升醫學教師之教學技巧、課程設計能力、學術領導與專業認同的整體策略。進入 1990 年代以後,隨著臨床教育與學術醫療環境的快速變遷,教師的角色不再僅限於知識傳授者,而是包括臨床指導者、課程設計者、學術領導者與學習促進者。於是,「持續性專業發展(Continuou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PD)」的概念應運而生,並逐漸取代傳統師資發展的範疇 2,3。再持續性專業發展的理念中,強調醫學教育者需持續發展多元能力,包括教育理論、評量方法、領導技巧與自我反思,以回應醫學教育與臨床實務的複雜需求。今日的師資培訓趨勢更進一步強調與組織文化的連結、跨學科合作,以及建立支持性的學習共同體,促進醫學教育者長期且有策略的職涯成長。師資培訓領域大師Yvonne Steinert在其著作中提及師資培訓應支持所有健康照護專業人員為提升其作為教師、教育者、領導者、管理者與學者等角色所從事的知識、技能與行為的成長活動,並強調與教師建立長期的支持性關係與領導力培訓 4,5。


  2024年的AMEE世界大會中,有場專題座談非常有意思,在該場座談中匯集了許多AMEE重要人物在探討Developing Programmatic Faculty Development & Educational Scholarship。該場討論中AMEE president Subha Ramani提及,醫療專業人員的養成過程中,我們學習如何成為專業的醫療照護者及醫療照護議題的研究者,這個過程不管是前輩還是同伴,比較容易找到人同行而產生共鳴利於長期發展;但當醫療專業人員或醫療研究人員某天成為教學者時,雖然現代已有系統性的師資培訓課程,但許多人在跨足或轉身為教育者的過程中常會因寂寞缺乏共鳴而產生對歸屬感的疑惑,尤其醫學教育領域的耕耘需投入極大的時間精力,所作所為雖然重要且影響深遠,但其努力的成果卻不容易被歸結至個人的榮譽,其成就感常較為隱性含蓄。AMEE 的FD Committee Chair Yvonne Steinert 在分享中提及Communities of Practice (CoP) 是支持醫學教育者發展持續專業職涯很重要的關鍵。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教授 Rashmi A. Kusurkar提及,具包容性的CoP社群能使成員在同好或同溫層中產生歸屬感,理解自己在教育情境中的身分位置與可能擁有的資源與能力,以增進其對教育的認同與其影響力的覺察力,以真誠且有意義的方式參與貢獻。在該場座談中的諸位前輩想傳達一個重要的概念:前線教學師資需要持續性專業發展的師資培訓,醫學教育者亦需要針對其專業需求提供持續性專業發展師培,尤其是新進入該領域的醫學教育者,須提供他們長期的職涯發展規劃與引導,包含導師制度及領導力的訓練。在同好團體互動中的聯繫關係有助於醫學教育者體現自我意識與促進自我及群體認同,產生對持教育職涯的認同感。


參考資料

  1. McKeachie, W. J. Teaching Tips: Strategies, Research, and Theory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eachers. 1951初版
  2. Wilkerson, L., & Irby, D. M. (1998).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eaching practices: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faculty development. Academic Medicine, 73(4), 387–396.
  3. Michelle McLean 1, Francois Cilliers, Jacqueline M Van Wyk. Faculty development: 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Med Teach . 2008;30(6):555-84.
  4. Faculty Development in the Health Professions: A Focus 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novation and Change i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11) Second Edition 2025 , Springer.
  5. Yvonne Steinert 1, Peter J McLeod, Miriam Boillat, Sarkis Meterissian, Michelle Elizov, Mary Ellen Macdonald. Faculty development: a 'field of dreams'? Med Educ. 2009 Jan;43(1):42-49.

2014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發行人: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理事長:倪衍玄教授 主編: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楊盈盈主任委員 執行編輯:台大醫學院 邱郁淳

編輯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謝明諭委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白培英委員、成功大學醫學院陳炯瑜委員、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林彥克委員、馬偕醫學院周桂芳委員、國防醫學院林錦生委員、陽明交通大學吳貞宜委員、義守大學醫學院梁正隆委員、慈濟大學醫學院朱紹盈委員、輔仁大學醫學院陳正文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謝明諭委員、臺灣大學醫學院邱郁淳委員

相關連結  各期電子報  文稿投稿須知  投稿聲明書  影片投稿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