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理事長的話
  • 近期國內外醫學教育活動通知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活動通告
  • 主題文章
  • 醫學生專欄
  • 醫學教育思潮
  • 教師心語

國立臺灣大學 醫學系三年級
高珮瑜

白袍前的第零堂課


  「這是第零堂課—成為一個好的人。打理、照顧好自己,讓病患有信心能夠信任眼前的醫師。」眼前這位醫師身穿熨燙過而顯得無比筆挺的西裝,身體力行地如此提點著我們。


   依稀記得剛升上大三的懵懂。在學長姊的謠傳裡,這是課業會變得繁重、開始感覺自己成為真正的醫學生的一年。回頭來看,我很慶幸自己在大三一整年都選修了「人與科技體驗學習」,這門課讓我得以在學習成為醫者的路上,多了盞指引自己成為「好的人」的明燈。


  我喜歡聆聽每週不同的老師們分享他們從醫過程的深刻事跡。在故事中,我學習那份手心向下的不變初心。有位心臟病的兒童病患過世前的心願是逛一次花園夜市,但病情不允許他離開醫院,因此醫護人員聯絡各單位協助,直接將夜市的攤位及造景搬入醫院,同心協力完成病患的願望。即便從醫多年,醫師提及此處仍舊哽咽,讓我相當動容。全人醫療從來都不只是口號,而是經年累月同理心的實踐。這早已超出治病救人的範疇,或許就是醫者最純粹原始的那份助人之心吧。


  在故事中,我也學習游刃有餘背後的苦功。該週的授課老師分享了創新醫材的募資,團隊為了一場2分鐘的演講,每天練習70幾次。我認知到再厲害的人,都需要很多很多背後的練習,才能夠在舞台上用極短的時間把握住最好的機會。我也在該位醫師身上看見醫師的非典型路,不再只是醫療器材的使用者,更可以成為最源頭的開發者,不必也不應過早替自己設下任何框架。


  在體驗中,我學習以病患為核心的思考。在兒童醫院嘗試腹部超音波時,醫師多次叮囑我們可以留意躺在上面是甚麼感覺,尤其在兒醫更要留意,若檢查對象不再是同學而是面對真正的兒童患者,同理就會顯得更為重要。醫師提點我們可以思考如何讓病患在接受檢查時能降低焦慮、轉移注意力,這在操作當下或許是不難做到的小細節,卻可能會造成病患感受的大不同。


  這份體會,在另一堂關於阿茲海默症的課程中更顯深刻。課堂上欣賞了電影《我想念我自己》,描寫一位語言學專家愛麗絲從初期記憶喪失到後期完全失去自己的過程。她錄下給未來自己的影片、努力保有作為一個「人」的價值,讓我意識到醫療的目標並不僅是治癒,更是陪伴。


  電影中,家人的無措與崩潰、照護者的情感壓力與離去,以及病人自身面對消逝記憶的恐懼,都真實呈現了一場慢性疾病如何帶走的不僅是神經細胞,更是「人的完整性」。主角那句「我寧願罹癌也不要得失智症」,正是患者渴望尊嚴與自主權的吶喊。在診斷與治療之外,我們還要學著理解、承接生命的重量。


  另一次從病患角度為思考點出發的深刻體驗,是電腦刀的參訪。在治療室看到客製化的面膜、暖黃光與儀器圓角設計,甚至可以由患者指定音樂播放,更提供患者手握的呼叫器以即時表達想法給控制室,我反思若是自己躺在上面是甚麼感受。恐懼、擔憂、孤獨,或許都難以避免,雖然可以睡覺,但那份忐忑不安的心情、略小且硬的床加上被束縛的身體,或許很難安穩入睡吧。這樣的思考,讓我練習不再單純從療效、費用與時程等客觀條件思考醫學,而能讓醫療環境多一分溫度,患者也能多一分被理解的安定。


  在經驗傳承中,我學習醫者的堅強與韌性。同學提問老師是否曾在行醫路上遭遇重大挫折。老師說,剛開始遇到盡全力了最後卻仍回天乏術的案例時,會很難過、很挫敗,但慢慢會了解到,沒有任何醫師在與死神的纏鬥能夠永遠保持不敗金身,可以做的就是一輩子努力精進醫術、盡力而為,與此同時學會去接納、適應,不要因為幾次的失敗而全盤自我否定。


  在經驗傳承中,我也學習醫者的自我要求。那是我的查房初體驗。雖然大三的知識非常有限,聽不太懂總醫師與護理師的報告內容,但我在過程中看見醫師的自我鞭策,數十年如一日熨燙過的西裝筆挺與自始至終打直的腰桿,是醫師展現專業態度、讓病患與家屬覺得可靠的方式。查房所經之處,我確實在病患與家屬身上看見那份信任與堅定。他們相信著眼前的醫師並懷抱感激,在醫師提及今天有學生隨行查房時,個個都表示完全沒問題,他們願意協助教學。若非對於醫師有十足的信賴,又怎麼會有人願意讓素昧平生的年輕人如此隨行學習呢?


  經驗傳承,我將其定義為典範學習。或許我並沒有真的帶走刀房或查房時相關的醫學知識,但我在醫師們身上發現了共同氣質—強大的心理素質與永遠的全力已赴。他們對自己的能力有絕對的自信以及最嚴謹的要求,面對最困難的問題盡力而為但不會因為幾次的失敗而磨鈍意志。那位總是身穿熨燙過而顯得無比筆挺的西裝的醫師說:「這是第零堂課—成為一個好的人。打理、照顧好自己,讓病患有信心能夠信任眼前的醫師。」這些學習與觀摩的重要性不亞於必修課的醫學知識,也讓我對於以後自己想前進的方向建構出更清楚的輪廓。


  在醫學之外,我學習成為一個適度放鬆有韌性的人。老師帶領我們走入校園附近的中正紀念堂與景福園,透過小冊子引導我們打開五官好好觀察周遭。老師說,希望今天以後我們也能常常自己這麼做。我很喜歡老師帶給我們這樣的觀念,放鬆與按下暫停鍵是自己隨時可以做的,不是因為上某一堂課或某個特定契機才能擁有這個權利。在正念的體驗中,我學習不是每件事都像是考試有所對錯,有些可以只作為一種領悟,每個人都可以不一樣但沒有誰好誰壞。這樣的想法對於平常總是面對許多課業與考試的我是很重要的,也希望我能提醒自己記得聽聽自己的聲音,不必總是過度在意外界的眼光。


  醫學,不只是治療疾病,而是陪伴患者走過某段屬於他們的歲月。醫者照顧的,不只是某個器官、某個疾病,而是完整且複雜的生命。或許不是所有患者都能抵達「終點的痊癒」,但我們至少可以替他們做到「有尊嚴的陪伴」。作為一名醫學生,我要學習的也不只是如何成為醫師,而是如何成為一個好的人—一個能被病患信任、願意與團隊同行、懂得同理與傾聽的人。這,才是身披白袍前,真正的第零堂課。


2014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發行人: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理事長:倪衍玄教授 主編: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楊盈盈主任委員 執行編輯:台大醫學院 邱郁淳

編輯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謝明諭委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白培英委員、成功大學醫學院陳炯瑜委員、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林彥克委員、馬偕醫學院周桂芳委員、國防醫學院林錦生委員、陽明交通大學吳貞宜委員、義守大學醫學院梁正隆委員、慈濟大學醫學院朱紹盈委員、輔仁大學醫學院陳正文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謝明諭委員、臺灣大學醫學院邱郁淳委員

相關連結  各期電子報  文稿投稿須知  投稿聲明書  影片投稿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