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理事長的話
  • 近期國內外醫學教育活動通知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活動通告
  • 主題文章
  • 醫學生專欄
  • 醫學教育思潮
  • 教師心語

國立臺灣大學 醫學系三年級
蕭亦恩、陳新、吳翊銓

醫療與「攝」會 – 祺華盃課程共創競賽心得分享


一、醫學教育與參賽動機

  何謂「醫學教育」? 身為醫學生的我們認為,是把懷有醫學熱忱及抱負的種子,持續澆灌引導而使其成長茁壯,成為能庇蔭眾人的大樹。因此在每個階段中,光照、濕度及空氣好比醫學教育的教材、品質與課程規劃。其中,課程目標的實踐有賴良好的教材與課程規劃,加上合適的學習設計才能成就學習成效。在大學琳瑯滿目的課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如何設計出重要實用且能吸引學生修習的課綱?」以多元的授課模式,結合實作與體驗與傳統的醫學知識上,增加學習動機提升學習成效。


  醫學教育的品質有賴師生共創,合適的講師與主題更是重要:由臨床醫師來指導專業科目、邀請社會上醫療機構專業人士來分享人文與社會議題,讓學習者除了學習醫學知識能更加認識醫療在社會上的觸及度與影響力。於學生端,除了積極參與,回饋與成效評量同等重要。因此身為在學醫學生,若能直接回饋體驗心得,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經驗及回饋有助於強化學習效益。


  過去在制式化的學習下,我們總習慣被動地接收知識。死背硬記教科書內容、模擬歷屆的考古試題,有效率地「重點式學習」。然而,這些填充式的學習媒介,雖然能快速灌注專業知識,但對照於醫師養成所強調的全人照護,有時候會令我們稍感迷惘。尤其現今愈漸重視之「醫學人文素養」與「社會關懷能力」,在傳統的講堂講授中能否充分傳達講師之人文涵養與啟發學習者的社會人文涵養則有待商榷。


  我們是三位醫學系三年級的學生,對於醫師、醫療與社會的連結相當感興趣。我們認為實作體驗的跨領域意涵,可以利基在醫學知識的基礎上,擴及至社會層面。我們在某次課程中得知台灣大學醫教生倫所舉辦的祺華盃課程共創競賽,希望藉由競賽匯集醫學生們對於醫學教育的反思與創意,以學習者為中心課程改造優化課程,在師生腦力激盪下共創更優質的醫學教育課程。在比賽準備過程中,我們不僅融合了所學與期待來改造課程,也在比賽過程中與各校同學師長交流討論進而優化設計,更在觀摩他組發表中啟發多元角度的反思學習,共同為醫學教育的進步盡一份力。


二、課程設計與主題發想

  我們的課程設計理念是希望醫學生能深入認識醫師在社會上的多元角色,透過互動與實作讓同學有全面的思維。本課程分三單元授課:醫療與媒體、田野調查體驗及醫病溝通。


  1. 醫療與媒體含兩課程,首先有感於社群媒體強大的宣傳力,同時也向國外醫療機構如 Mayo, Cleveland Clinic 看齊,我們認為架設網站宣導健康資訊、增加醫院曝光度已經成為最新趨勢。因此首堂課會培養學生撰寫衛教文案、排版和設計醫療文宣,並加強媒體道德的宣導。第二堂課則是邀請醫師作家和醫師畫家分享藝術創作與醫療的結合,了解多元面向的醫療實踐。

  2. 田野調查目標是希望學生走入社區,認識社會不同族群,學習站在民眾的角度思考。我們邀請紀錄片導演講解拍攝過程和訪談技巧,並且讓學生實際操作、完成短篇紀錄片。因此「醫療與『攝』會」主題便油然而生。訪談對象包含偏鄉醫療和社區醫療機構如麥當勞叔叔之家、食物銀行,再將作品上傳到 PeoPo 公民新聞網能影響更多人。

  3. 醫病溝通則包含醫療行銷、醫療法律及心朋友出遊活動。醫療行銷課程邀請台大國企系教授講解有效溝通和建立個人品牌。例如醫師要說服病患多走路有益身心健康時,說每天走9800步會比一萬步更有效,雖僅是200步之差,但以簡單明確數字聽起來更易執行。以往醫療法律著重學理解釋,大多數學生難想像在真實情況運用知識。藉由融入分組演出能實際演繹遇到醫療糾紛現場的情況。而心朋友出遊讓學生陪精障者出遊,練習和病患互動也思考疾病去污名化重要性。

  籌備初期我們曾急切地想納入豐富內容,卻忽略僅短短的16週可運用,在考量認知負荷及學習成效的前提下,需要將課程排序且挪縮達到最精鍊的課程內容。我們常常問自己「如果我是學生,我希望學到什麼?」,答案往往是在可負荷範圍內學到以前沒有學過的東西,因此我們課程圍繞新穎和課堂實作,明列具體的目標讓同學至少習得一項新技能。此外,成績方面重視出席分數、組內互評,並以影片點閱率當作加分,期許有心積極參與課程的同學可以得到相等回報而收正向回饋之效。


三、備賽歷程與學習收穫

  備賽過程中,我們獲得了豐富經驗與多方面成長。雖然過去曾修習「社會學」、「醫療與社會」等課程,但這次參賽是我們第一次以「課程設計者」視角出發思考如何將醫療與社會議題設計成有深度具吸引力的課程。這樣的轉換挑戰了我們的既有認知,也體會到知識的傳遞並不僅止於內容本身,更關乎如何貼近學習者需求、如何引發學習動機與共鳴。


  在設計過程中,我們最深刻的收穫之一,是團隊合作與溝通協調的能力提升。由於我們三位組員各自對醫療議題與教學形式有不同的關注與見解,因此在初期討論時常出現思路分歧。在逐步學會傾聽整合並保留各自理念同時,也確保課程的主軸明確、結構連貫。最終,我們以「體驗學習」與「實作導向」作為課程核心,發展出前述之三大主題,並注重創作、體驗、感受的交織,期望學生實際參與意會醫療社會間的深刻連結。


  在教學理念方面,我們特別參考了「Learning Pyramid」的學習理論,設計過程中納入大量的討論(Discussion)、實作(Practice by Doing)與教學相長(Teach Others)等環節,以提升學習者的參與感與知識吸收率。我們也引入 David Kern 的六步驟教案設計模式(6-Step Model),從需求評估、學習目標到課程評量,建立完整且可循的設計邏輯,使課程不僅有創意,也有理論支持。


  此外,在課程評量的設計上,我們也嘗試跳脫傳統的書面測驗,轉而結合現今數位媒體的趨勢。例如,在「醫療與媒體」單元中,我們將學生的期中作業設定為撰寫並設計一則健康促進貼文,並以貼文的觸及率、內容與設計品質為評分標準;而在紀錄片與海報展中,也加入了觀看數、點閱率與觀展回饋等指標作為加分項目,希望以更多元且彈性的方式,激發學生創意與參與動機。


  整體而言,經由備賽的歷程我們不僅在知識與技能上有所精進,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如何將知識與實務連結產生實用性,如何從社會與人文的視角詮釋理解醫療,對於未來的醫學之路無論是醫療教育、醫病溝通還是社會參與,都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與期待。


2014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發行人: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理事長:倪衍玄教授 主編: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楊盈盈主任委員 執行編輯:台大醫學院 邱郁淳

編輯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謝明諭委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白培英委員、成功大學醫學院陳炯瑜委員、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林彥克委員、馬偕醫學院周桂芳委員、國防醫學院林錦生委員、陽明交通大學吳貞宜委員、義守大學醫學院梁正隆委員、慈濟大學醫學院朱紹盈委員、輔仁大學醫學院陳正文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謝明諭委員、臺灣大學醫學院邱郁淳委員

相關連結  各期電子報  文稿投稿須知  投稿聲明書  影片投稿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