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醫學院醫學系
蔡瑩璇
隨著科技迅速發展,醫學教育有了許多變革。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全國各大專院校的實體課程被迫中斷,從醫學教育到臨床看診,在不影響學習成效或醫療照護的品質下,如何隔空教學、看診,成了這個世代醫學面臨的一大挑戰。改良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引進AI學習平台,以創造個人化的學習;藉由VR臨床模擬,可以使我們更安全的體驗不同情境下的應用。
智慧醫療技術(Smart health care)涵蓋了人工智慧(AI)、虛擬實境(VR)、擴增實踐(AR)、遠距醫療和數位學習平台,提供學生更多沉浸式、高互動性的學習體驗,甚至可以透過AI分析臨床數據,幫助醫學生對於疾病有更精準的鑒別診斷。
身為醫學學院大五實習醫學生,幾乎每2-4週就要換到新的科別實習,面對龐大的臨床知識、相關疾病照護和鑒別診斷,常常會因為無法在短時間內抓住該科的重點而感到力不從心。此時智慧醫療成了當今醫學生的一大利器,我會將該科別的教科書和常用的工具書透過Note book LM,整理出重點和精華,在進入該科別實習前,能快速瀏覽過重點的相關知識;筆記方面,臨床的知識常常是互相串聯、相輔相成的,我會利用Notion或是Kuse來整理實習或是書本上的筆記,建立系統性的清爽頁面及相關資訊的連結,以便在未來複習或是資料的提取上能更有效率;撰寫期刊、海報或是論文,可以透過Perplexity,充實文章的專業內容、格式撰寫修正和相關文獻的搜尋 ; 我平常也會將查房資訊、學習上遇到的問題,利用ChatGPT快速搜尋相關的解答及可用資源,來解決實習過程中的疑難雜症。
雖然A I幫我們簡化許多艱澀困難的問題,但回到問題最初始的源頭,我們還是需要藉由更精準的教科書及學術文章的確認,來應驗所學知識的準確性。
三總在2021年9月,疫情期間耗資五百萬引進全線上虛擬病患診療系統(V-DxM),讓本院醫學生和PGY學生能在接觸病人之前多次練習不同的虛擬個案,透過輸入相關的問診資訊及判讀檢驗和影像報告,來熟練問診的過程,並培養鑒別疾病的準確性。
我也在今年於三軍總醫院風濕免疫科實習時,透過虛擬病患系統(Virti-HTC) 來熟悉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等常見自體免疫疾病的虛擬個案練習,發現在實際實習場域中遇到相關疾病的病人時,能更精準熟練的去詢問相關病史,也將自己負責照顧的primary care寫成個案報告,投稿In Vivo期刊。另外自體免疫疾病的病人常常會有血管炎的相關併發症,我們也透過和學院端的實驗室及國際跨領域合作,運用3D打印技術,將影像上的資訊建模並打印出3D模型,以提供教學、手術演練、及更多實際操作練習的機會。
A I技術除了上述強大的功能之外,在醫學臨床應用上也能提供許多人無法解決的任務。今年在神經外科湯其暾老師的團隊中,學習到人工智能結合運動生物力學,提供病人核心訓練及術後復健。脊椎是人體骨幹核心結構之一,其排列狀態對於整體姿勢和動作有深遠的影響,前傾骨盆或駝背而造成的不良脊椎排列,可能源自於某些肌群因為強烈的肌肉張力被過度牽引,而另外一些肌群因為過於無力而無法提供穩定性。團隊藉由AI相機的深度學習演算法,分析靜止和動態情境下的脊椎排列,透過三維建模,檢測脊椎的角度變化、扭轉程度及骨盆和四肢的相對關係,透過數據精準定位需要改善的區域,加強某些部位的穩定性及釋放被過度牽引之肌肉群的緊張,進而建構個人化訓練計劃,提供脊椎救援,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
在醫學影像判讀方面,三軍總醫院利用AI自動分析醫學影像(X光 、M R I、C T)協助學生學習影像判讀技巧,提高診斷精準度,像是臨床病人做完一張心電圖後,會經由院內報告系統,透過A I心電圖判讀,預測血鉀數值與相關心肺疾病的可能性和危險度,並提供即時回饋資訊給臨床醫生,以降低病人的死亡率。唯有善用智慧醫療,不斷創新與改革,才能為人類健康福祉創造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