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理事長的話
  • 近期國內外醫學教育活動通知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活動通告
  • 主題文章
  • 醫學生專欄
  • 醫學教育思潮
  • 教師心語

國防醫學院大五
陳楷麟

AI來了,老師還在嗎?── 一位醫學生看人工智慧於醫學教育的角色轉變


  我發現自己現在遇到學習或臨床的疑問時,第一個念頭經常不是「翻課本」或「查 UpToDate」,而是直接打開 ChatGPT。這樣的行為轉變並不是我刻意選擇的,而是很自然地發生在實習生活裡。AI 工具的即時、口語化、彈性高的回應方式,讓它成為我在學習過程中最常互動的對象之一。然而,這種便利性也讓我開始思考:當 AI 能快速給出答案,我還有在真正「學習」嗎?這些過程中,老師的角色又在哪裡?


  從這些使用經驗出發,我嘗試整理出幾個觀察與思考,分享我如何看待 AI 在醫學教育中的角色轉變,以及對我們這一代醫學生學習方式的影響。


  進入臨床實習後,我開始頻繁地使用人工智慧工具來輔助學習。相較於 Google 搜尋,AI 最大的優勢是「可以對話」:它接受自然語言提問,不需要我用關鍵字「猜」出答案的所在;而且回覆的速度快、語氣親切,即使我問得不夠精確,它也常能給出引導式的回應,幫我釐清問題核心。這讓我在忙碌的臨床生活中,更願意主動提問。


  不過,我也很快碰到了限制。例如,在請 AI 協助我閱讀英文文獻、整理重點時,我常常覺得它提供的摘要太過簡略,有些重要資訊會被忽略,尤其是當原文內容較為複雜或專業時。與其倚賴它整理,我反而更常請它「翻譯成中文」,再由我自己判斷重點。這一方面是因為語言轉換比提煉重點來得可靠,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尚未掌握如何明確地下達「整理指令」——例如該怎麼設定重點層級?是要條列還是統整?需不需要引用?指令模糊時,AI 回應也容易流於籠統。


  這段經驗讓我意識到,使用 AI 學習的門檻其實並不在「有沒有問題」,而是在「怎麼問問題」。從單向接收資訊,轉變為與 AI 互動,我需要更清楚地理解自己想知道什麼、需要什麼形式的答案。某種程度上,AI 的出現反而倒逼我必須更有邏輯地整理思路,學會清楚表達與設定期望,慢慢的「磨」出問題。這也說明,在醫學學習中,「怎麼問問題」正在成為新的基本功。


  在臨床上,我也觀察到許多老師其實並不排斥學生使用 AI,有些甚至會鼓勵我們「先問過 GPT,再來討論」。這樣的互動方式讓我覺得比較自在,也不必害怕一開始的問題太淺、太不成熟。先透過 AI 初步釐清脈絡,再用更精確的方式請教老師,能讓整體教學討論更聚焦,自己也更有參與感。


  但這種方便性也潛藏著風險。例如,當 GPT 的回答看起來「有模有樣」,我可能會過早接受答案,而忽略了背後的邏輯推理與批判性分析。臨床決策並不是單純「對與錯」的判斷,而是一連串根據病人背景、症狀、檢查結果所形成的推論。這是目前 AI 難以完全複製的醫療思維過程,也是我目前在使用 GPT 時最需要提醒自己的部分。


  AI 可以回答問題、翻譯文獻、解釋診斷邏輯,但它沒辦法理解我為什麼會問這個問題,也無法看出我知識結構中的斷層。這一點,臨床老師或學長姐就扮演了無可取代的角色。


  我逐漸理解到,AI 並不是「取代老師」,而是讓老師可以把時間與心力從「傳授知識」轉向「培養能力」——例如引導我們如何問好問題、如何思考與決策、如何在資訊過多的時代建立可靠的學習路徑。這種從「灌輸式教學」走向「學習型引導」的角色轉換,或許正是 AI 時代給醫學教育帶來最根本的挑戰與契機。


  作為一位即將畢業的醫學生,我對 AI 是否會取代醫師這個問題有一些自己的想法。醫學除了知識與技能外,還涉及人際互動、同理心、信任、倫理與責任等元素,這些在目前仍難以完全被機器模擬。AI 可以幫助判讀影像、整合資訊、優化診斷流程,但我不認為它能完全替代臨床醫師的角色。


  不過,我相信 AI 勢必會改變「我們如何成為醫師」的過程。未來的醫學生,不僅要懂醫學,更要懂怎麼與 AI 協作:什麼時候可以信任它?什麼時候要回頭自己確認?怎麼讓病人知道我們的判斷有 AI 的協助,但也有我們自己的專業判斷?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現在就開始思考與練習。


  AI 時代讓知識獲取變得前所未有的快速與輕鬆,但也讓我們必須重新思考什麼是「學會一件事」。身為實習醫學生,我深刻感受到:學習不再只是記住知識,而是學會問問題、整理資訊、建立判斷,甚至理解自己的無知。這些能力,靠 AI 本身教不會,反而要透過 AI 為工具,讓我們更自由地探索、更清楚地認識自己。


  醫學教育的角色,或許就是幫助學生找到使用 AI 的方法,而非告訴學生 AI 是對還是錯。我想,AI 來了,老師仍在,而且比以往更不可或缺。


參考資料:

  1. Wartman SA, Combs CD. Medical Education Must Move From the Information Age to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ad Med. 2018;93(8):1107–1109. doi:10.1097/ACM.0000000000002044
  2. Chan KS, Zary N. Applications and Challenges of Implement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al Education: Integrative Review. JMIR Med Educ. 2019;5(1):e13930. doi:10.2196/13930
  3. Masters K.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al education. Med Teach. 2019;41(9):976–980. doi:10.1080/0142159X.2019.1595557

2014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發行人: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理事長:倪衍玄教授 主編: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楊盈盈主任委員 執行編輯:國防醫學院 林錦生

編輯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謝明諭委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白培英委員、成功大學醫學院陳炯瑜委員、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林彥克委員、馬偕醫學院周桂芳委員、國防醫學院林錦生委員、陽明交通大學吳貞宜委員、義守大學醫學院梁正隆委員、慈濟大學醫學院朱紹盈委員、輔仁大學醫學院陳正文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謝明諭委員、臺灣大學醫學院邱郁淳委員

相關連結  各期電子報  文稿投稿須知  投稿聲明書  影片投稿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