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醫學院 醫學系學生
李宜家
去年夏天,我有幸和學校老師和學長姐們前往瑞士巴賽爾,參加 AMEE(Associ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 in Europe)國際年會,AMEE主題包含多個面向,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為「Clinical reasoning and its teaching : What is the rol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這是我第一次參與如此大規模的國際醫學教育盛會,對我來說,不只是聽演講、拍紀念照而已,而是一場促使我思考「我們將成為什麼樣的醫師」的啟蒙之旅。 在這個匯集來自世界各地醫學教育者的年會中,我觀察到一個重要趨勢:人工智慧(AI)正在快速滲透醫學教育與臨床現場,並且帶來一場結構性的轉變。它不僅改變了老師教學的方式、學生學習的樣貌,也開始挑戰我們對「醫師專業」的定義。
在年會中,許多演講都提到 AI 在臨床上的輔助潛力。例如輔助影像判讀、初步鑑別診斷、開立檢查建議等。這些技術往往具有極高的靈敏度(sensitivity),可以精準地偵測潛在病灶,在處理罕見疾病或非典型症狀上展現出高度價值。 但這樣的高靈敏度,也常伴隨特異度(specificity)不足的問題——換句話說,AI 過度警覺,容易誤把正常變異視為病徵。例如判讀一張胸部X光時,AI 可能將某些無臨床意義的陰影標示為疑似腫瘤,導致後續不必要的檢查與病人焦慮。 這樣的狀況,在急診、健檢或初診時尤其常見。若醫師或學生過度依賴 AI 建議,可能會做出過度醫療的判斷。作為一名學生,這讓我開始意識到:AI 不是讓我們更放心地「按表操課」,而是讓我們更有能力「辨識風險」與「做出判斷」的輔助工具。
演講中也有講者特別強調:AI 在臨床推理時,也會產生類似人類醫師的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例如,如果模型接收到偏頗的資料來源,它就可能形成錯誤的診斷規則。 舉例來說,如果 AI 的訓練資料主要來自歐美男性患者,那麼當它面對亞洲女性患者時,可能會低估某些疾病的風險或忽略非典型症狀。這讓我聯想到我們在課堂上討論「臨床經驗」時的限制——即使擁有大量資料,如果資料本身有偏差,結論仍可能錯誤。 我想,這對我們醫學生是一種提醒:未來我們不只要「使用 AI」,更要「質疑 AI」。我們要懂得看見資料的邊界、了解模型的來源,才能有能力做出真正以病人為中心的判斷。
另一個我特別有共鳴的議題是所謂的自動化偏誤(automation bias)。這種偏誤指的是:當人們面對機器建議時,容易傾向接受而不再質疑。 AI 給的建議通常快速、明確,對於我們這些還在學習診斷流程的醫學生而言,很容易變成「參考答案」。但長期下來,如果我們習慣於仰賴 AI,而不是自己建立邏輯架構,就會逐漸失去思考的敏感度與自信。 我自己也曾經在準備報告時,使用 AI 工具協助撰寫初稿,感覺非常有效率。但當我試圖用 AI 模擬口試問題時,卻發現它的推理有時空洞,缺乏臨床現場的細節感與人性。這讓我開始思考:AI 可以幫助我們更快產出內容,卻不一定能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判斷者。 這種使用上的「懶惰舒適圈」,其實才是最值得警惕的陷阱。
會後我回顧自己的學習過程,其實我們很多人早就開始使用 AI 工具——翻譯原文文獻、生成摘要、整理筆記、製作簡報。我們習慣問 AI:「這個疾病是什麼?」、「這個症狀可能是什麼?」但很少人問:「AI 為什麼這樣想?」或「我該不該相信它?」 我們這一代醫學生,是在 AI 快速進化的時代長大的。AI 是我們的工具,但若沒有對它的原理、限制、倫理進行基本教育,它也可能變成我們思考力衰退的根源。 我認為,醫學教育應該儘早納入 AI 素養訓練,不只教我們怎麼用,更教我們什麼時候不能用。例如: 認識 AI 模型的訓練邏輯與偏誤來源 辨識高風險誤判情境 培養臨床判斷與 AI 建議的比較能力 討論 AI 引發的責任歸屬、病人知情等倫理問題 如果我們現在不學習這些,未來當 AI 更強、更普及時,我們反而會是最不懂如何駕馭它的那群。
AMEE 年會期間,我跟來自不同國家的醫學生聊天,發現我們面對的焦慮其實很相似:我們會不會被取代?我們還有什麼價值?這些問題在這場科技盛宴中不斷迴盪。同學們的見解是:我們不會被取代,但我們需要轉變。AI 可能幫我們讀資料、提示可能的診斷,甚至協助開立治療建議,但它無法代替我們傾聽病人的情緒、從家庭背景出發去理解疾病的脈絡、或在價值觀衝突中做出有同理的選擇。 醫療的核心從來不是技術,而是人。我們要做的,是學會怎麼在不確定性中運用科技,怎麼在人性當中發揮專業,而不是變成只會操作工具的操作員。
AMEE 對我來說,不只是一次國際會議,更像是一面照見未來的鏡子。AI 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既帶來革命性的效率,也帶來深層的教育挑戰。它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學習是什麼?臨床判斷是什麼?醫師的角色又是什麼?我們不該恐懼 AI,也不該盲目擁抱,而是要認識它、使用它、限制它、駕馭它。作為醫學生,我期許自己不是未來被淘汰的人,而是能夠善用 AI、維護病人尊嚴、堅持臨床判斷品質的人。這場科技與人性的協奏曲,才剛剛開始。我們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