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大學醫學系五年級
龔俤嘉
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麻醉部醫師
慈濟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
鄭偉君
神經外科診間位在花蓮慈濟醫院二樓最裡邊,牆上嵌著一大片窗,天氣好的時候推開診間的門便感受到滿室陽光,向窗外一瞥會發現有片小樹林,幾棵纖細的樹隨風揮舞著青綠,葉片刻上閃爍金黃光點。樹林間的小路兩旁伴著向光生長的枝枒,人們在這條小路來來去去,偶爾有幼兒園的小朋友成群穿梭,窗外充滿生氣的風景帶來醫院少有的溫暖氣息。在神經外科實習的我跟著陳新源主任學習照顧病人,在診間跟診時,某次看見如窗外般溫暖、又令我印象深刻的場景。
一位患有巴金森氏症的叔叔與太太兩人搭車從宜蘭來到花蓮看診。叔叔穿著藍色運動外套,踏進診間那一刻精神很好。大約三年前叔叔出現手抖的情況,寫字時抖得特別明顯,長期吃藥後症狀有比較緩和。看診的過程,太太隨口提到:「我先生以前好喜歡寫書法的,生病以後都不寫了…。」看診這天接近農曆過年,主任便邀請叔叔為巴金森中心書寫春聯,並在紙條上慎重地寫下醫院地址與收件人姓名,向叔叔說:「那我們今年的春聯就拜託你了,寫好再麻煩你寄回來。」當下我的心情被主任的舉止所觸動,不寫書法乍聽之下並不是太嚴重的事,不是醫療上需要處理的「症狀」,也不影響日常,但主任卻如此認真對待。在某次同理心教學後我靜下心反思,試著從叔叔的角度去想像他的生活,才發現書法或許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高中和大學時我曾參加吉他社,當時和社團同學們練琴、準備演出、規劃活動,一起度過非常多時光。多年過去,我仍非常懷念閃爍著藍色燈光的舞台和指尖流瀉出的樂音,吉他於我早已不僅僅是一項樂器,它還承載著珍貴的青春回憶以及一群人為共同目標努力時所建立的歸屬感。假如有一天我生病,不得不放棄彈吉他這項持續多年的興趣,生命裡就彷彿像失去一塊很珍貴的拼圖。或許,叔叔也有自己和書法譜寫出的故事;也許叔叔有一群同好閒暇時相聚欣賞名家的作品;也許叔叔小時候被父母握著手一筆一畫地寫毛筆字,而書法代表著他與家人的回憶。放棄寫毛筆字,不僅是放棄一項興趣,而是丟失了生命裡佔據重要份量的情感和記憶,我想,不再提筆寫字對叔叔而言,並不是一件輕如鴻毛的小事。
陳主任是我們的系主任,大學時期曾在樂團擔任貝斯手,時至今日還是經常彈奏貝斯,也曾在系上舉辦的聯歡活動上登台演奏貝斯,同樣擁有一生鍾愛嗜好的主任一定能夠體會叔叔的心情。我記得跟診的時候主任曾說:「治療是為了生活。」治療目的應該是為了讓病人繼續體驗生命的各種滋味,像在原本工作崗位上發揮長才、空閒時投入自己的興趣喜好、和家人朋友出遊聚會。然而,這些生命的不同面向往往在生病後有所改變。身為醫師需要學會治療疾病,但如何協助病人面對生活中的改變也非常重要。巴金森氏症典型的表現是震顫、僵直和行動緩慢,這三種症狀大幅度影響病人的日常。像叔叔主要症狀是手部震顫,因此不能握好毛筆,總擔心字寫得不好,因而放棄寫書法。除了治療開藥讓病人症狀改善,醫師還能多做什麼呢?言語鼓勵是其中一個方式,在病人感到沮喪時,一句鼓勵的話語,或身旁家人支持能帶來力量,讓病人擁有重新振作的勇氣。在面對病痛時,醫師一句簡單安慰、輕拍肩膀也會讓人感到安心許多。但有沒有比言語鼓勵更強的特效藥呢?主任除了用鼓勵的話語加強病人的內心動機,同時也從外在給予推力,透過一份任務巧妙地創造病人重新投入興趣的契機。主任不僅聽見太太那偽裝成抱怨的鼓勵,而且將轉化這份鼓勵為叔叔生活中具體可以實踐的任務。
剛踏入臨床實習,除了面對浩瀚如海的醫學知識感到手足無措外,我從病人的互動及老師的指導中發現自己和病人溝通上仍有非常多需要學習的。鼓勵叔叔重新拾起毛筆這件事,讓我感受到主任治療的是病人而不是疾病,不僅思考怎麼診療病情、改善症狀,更想方設法讓病人回歸生活。治療疾病是醫生的專業本分,而如何做到醫心,讓病人保有生活的動力,這是非常困難的,也讓臨床學習充滿挑戰性。叔叔與太太那日離開診間後,兩人沒入醫院如常熙攘的人潮,而主任開立藥物和書法作業的處方仍然持續發揮療效,雖然醫師不能隨病人返家,無法時刻陪伴病人度過沮喪,但診間裡的關懷和同理已滲入病人內心與生活中。醫病互動是一門藝術,謝謝陳新源主任讓我見證了很好的學習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