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群書(國防醫學院醫學系放射腫瘤學科助理教授、三軍總醫院放射腫瘤部放射治療科主任)
醫病溝通分享
記得十五年前在醫院懵懂學習的時候,老師跟我們說溝通需要具備「五心」: 同理心、同情心、細心、關心及安心。要解決醫病溝通問題,首重同理心,富有同理心的醫師可以給予病人適當的治療。到底甚麼是同理心﹖當時認為同理心就是「點點頭並且重複病人的話」,可是當自己逐漸地獨當一面時,發現全然不是這麼一回事… 臨床上經常遇到許多難解的臨床困境,需要團隊的多工協助與各種溝通技巧,以下兩個經驗分享:
一、如何有效的溝通:
約十年前,一位因罹患胃癌末期併腹部廣泛性轉移而住院的90歲老婆婆,主訴是胃幽門部腫瘤造成病人胃部阻塞且無法進食,經家庭會議後,病人與子女們皆了解病情,並因病人年紀因素,一致同意接受緩和性治療、拒絕侵入性及急救措施。病房會診放射腫瘤部目的是希望利用局部放射治療緩解阻塞症狀,病房亦同時進行安寧共同照護。
剛接受安寧共照時,共照團隊建議給予靜脈輸液及鼻胃管引流,請病人禁食以避免嘔吐不適,但經幾日觀察後,團隊發現病人的鼻胃管內不時有食物殘渣出現,病人仍舊嘔吐,尤其是在半夜會吐得更厲害;醫師與看護詳談後,建議老婆婆如果真的想吃東西,只要咀嚼食物,不要將之吞下,否則無法改善症狀。但發現老婆婆會在白天偷藏好幾隻雞腿,留著晚上起來偷吃,半夜經常因此腹痛不適,再怎麼向老婆婆勸說也是如此。過幾日因病人狀況惡化,轉至安寧病房照顧。
一日,病房的志工大姐在安寧團隊會議中表示,經幾日與病人的訪視並建立感情,昨晚聊天中意外聽見老婆婆說,她是早年從大陸來台的遺孀,當年她和先生在大陸結婚沒多久,生下小孩後就發生抗戰,到處逃難並飢寒交迫下,有一晚,她先生把搶來的食物交到她手中後,隔日清晨就在身旁餓死了,從此這畫面深深地烙印在老婆婆心中,老婆婆表示,她寧可肚子撐死,也不願意餓死。從此我們知道老婆婆的心結,病房團隊嘗試多方面請志工與心理師向病人慢慢解開心結,但不幸的,在幾日後病人已經往生。
像這種過往難忘經驗可能會深深影響到醫療的可行性,並且需要有效的溝通與交心,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不同的經歷與難題,不見得所有的心結都可以被發現,也不是每一個心結都可以有效的處理。這一個案例是由志工(不是醫師也不是家屬)發現會影響醫療行為的難題,並且至病人往生僅有短短的數日,團隊沒有解決病人的問題,也沒有把握可以處理好病人的心理壓力,但若知道病人的心理問題,醫療團隊在處理病人時,可以更同理病人的心。在把握溝通技巧時,除了「聆聽」與「同理心」外,也需要時常交替使用開放式與封閉式的問句來「鼓勵發言」。
二、如何告知壞消息:
這個議題在台灣醫療環境中是困難的,尤其是告知癌症的壞消息,更是需要經驗與全家的溝通。約莫在五年前,一位罹患肺部腫瘤的七十歲老先生,在做完切片診斷及癌症分期檢查後,確診為第三期肺癌,需進行同步放射化學治療。病人在切片檢查後,不斷地詢問病情如何﹖是不是「壞東西」﹖當下家屬在旁不斷的使眼色,身為醫師的我當然知道家屬想的是甚麼,因此針對五個子女召開家庭會議,告知目前癌症狀況後,希望與家屬達成治療共識。大兒子說「父親從以前就是家中的支柱,無論遇到甚麼挫折,都會帶領著全家一起度過,希望這次可以向他說明白目前的處境,我們會配合醫院一起努力」,二女兒卻說「前幾年媽媽罹患肝癌,爸爸非常傷心,堅持花一大筆錢做標靶治療,家裡經濟也快被拖垮,最後媽媽還是過世,從此爸爸心裡有壓力,如果知道自己也得癌症,一定會自殺的」,三兒子說「按照爸爸的個性,他一定會希望知道答案」,四兒子說「爸爸很重視規劃,他一定會希望知道狀況後,把未來的遺囑交代好,去一些以前懷念的地方,然後接受治療,他才會安心」,最小的女兒意見是「千萬不能跟爸爸說他得壞東西,爸爸一直認為得壞東西是上天的懲罰,他如果知道,一定是會受不了的」。在這一次的家庭會議中並沒有達成共識,之後又陸續進行幾次的家庭會議,最後才在家人的同意下,分好幾天且漸進性的正面表述:肺部有陰影,看起來怪怪的;切片的結果不大好,似乎不像發炎;電腦斷層看到淋巴有腫起來;我們團隊要再次很謹慎的開會討論你的狀況。最後才在家人的陪伴下,我一邊幫病人檢查頸部淋巴結,一邊拍拍病人肩膀,給予鼓勵與支持,之後揭露罹癌消息,當日病人說「我知道兒女們的心意,謝謝醫療團隊跟我說我的病情,我可以一面接受治療,一面去完成我和老婆的約定,否則我會死不瞑目,以後我在地下無法向老婆交代。」
經由這個案例知道,家庭會議在現行的台灣醫療是重要的,一對多的溝通技巧是應該學習的課題之一,在告知一個病人壞消息,經常要處理的是全家族的問題,在獲得家庭成員的同意後,逐漸的釋出部分壞消息,在已經確診的狀況下,以正面表述並清楚傳達結果可呈現出醫療的專業性,適當的眼神接觸可拉近與病人之間的隔閡,適當的肢體接觸可給予心理支持。
近十年來,醫學教育逐漸著重各種溝通技巧,角色扮演是在校醫學生可以學習的方式之一,可以藉由新聞或口耳相傳的各種情境,每組約4-8人,分配角色揣摩,主題如:介紹女朋友給醫師、詢問性生活史、拒絕送紅包習俗…等,拍攝約3分鐘的觸發短片(trigger film),於小組討論時,每位成員可以分享自己所擔任角色的觀點,藉由不同觀點,可以同理各種角色的難處。在實習階段,可以藉由OSCE所舉辦的溝通技巧演練,會有演員擔任標準化病人,老師觀察實習醫學生與標準化病人的互動模式,可以給予學生各種建議,如第一次見面時需自我介紹、用病人所理解的語言溝通、避免專業術語、適當的肢體語言…等;在臨床上,老師也可運用各種評量方式給予實習醫學生各種建議,如Mini-CEX(迷你臨床演練評量),老師在旁觀察醫學生與真實病人的互動,評量並教導實習醫學生各種不足之處,又如360度評量,以老師、同儕、護理同仁、病人的多方位角度評量,綜整後給予實習醫學生應加以改進之處。
另外,還有一些溝通時應注意的小技巧,例如:會談時,能與病人採取90度方向座位較佳,這能讓不習慣長時間眼神接觸的病人可以有眼神休息的時刻;在問診結束前,醫師繕打病歷時,應該詢問病人是否有其他問題,給病人充足時間思考剛才的訪談,以利作雙向的溝通…等。最後,我想醫病溝通除了技巧之外,最首要的就是真誠為病人著想的真心及用心了,把每一個病人當成家人,視病猶親,真誠的了解他們的需要,適當表達關懷之意,並且能全程陪同病人及家屬度過這艱難的醫療過程,這才是現代醫療所需的醫病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