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護病房醫護人員與職業倦怠
作者 林冠含、林君諭、陳彥元
據報紙刊載,新北市七月份在八仙樂園的粉塵爆炸案,數以百計的傷患造成第一線醫護人員無法適當休息。醫勞盟呼籲重視醫護人員的勞動條件,使得醫護人員職業倦怠的情形,再度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
何謂「職業倦怠」?1974年 Freudenberger 首度提出「職業倦怠」 (burnout)ㄧ詞,他使用「職業倦怠」描述以人為服務對象的助人工作者,因工作重度壓力而產生體力耗盡或精神衰竭的狀態,並將其視為長期工作壓力的結果[1]。根據Maslach 等人的職業倦怠理論模型,職業倦怠主要有三特徵:(1) 情緒耗竭 (emotional exhaustion)-長期感到身心疲乏;(2) 去人格化 (depersonalization)-對他人呈現出負面情緒、對待服務對象及同事疏遠或冷漠;以及 (3) 個人成就(personal accomplishment)-覺得自己甚麽都做不來、工作成就感低 [2]。
若工作是以服務人群為主,職業倦怠不僅對組織有負面影響,也影響個體的工作表現,嚴重者甚至會降低服務品質,使受服務的對象權益受損。Maslach 等人在 2001 年的研究指出,醫師及護理人員等專業助人工作者,在面對自己工作時,除了要貢獻自身專業知識與技能,更需與其服務對象頻繁互動 [3]。然而,當工作狀態不如預期,會使專業助人工作者感到能力不足、身心疲憊、挫敗、以及喪失理想與目標,長期下來,便會導致強烈的職業倦怠。
過去文獻指出,醫護人員在高度工作壓力下容易產生職業倦怠,尤其是加護病房的醫護人員。他們需要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經常輪班與超時工作,罹患職業倦怠的盛行率頗高 [4, 5]。在加護病房工作需要密切注意生命跡象和緊急處置急重症病患,例如:治療休克、各器官衰竭處置等等,需要運用各臨床科的專業知識。醫護人員長期面對繁重的工作量、快速的工作步調以及複雜的醫療處置,若無法適時紓壓,會對個人的生理、心理、情緒和心靈的健康將會產生負面影響。
綜合上述,我們採用了系統性文獻回顧法 (systemic review),探討加護病房醫護人員的職業倦怠,其目的是了解加護病房醫護人員的職業倦怠盛行率,以及影響的相關因素。
我們搜尋三個資料庫:MEDLINE、PubMed及Web of Sciences,查閱西元1996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之間的所有研究,以「burnout」及「intensive care unit」為關鍵字,搜尋並限制搜尋內容為觀察性研究 (observational study) 與英文 (English)。依據研究目的,設定篩選條件為:(1) 研究對象是加護病房醫護人員;以及 (2) 探討影響職業倦怠相關因素之研究。為避免其他疾病的干擾與樣本數太少而影響結果解釋,故設定排除條件為:(1) 個案報告或質性研究;(2) 介入性研究;(3) 文獻回顧 (review articles);(4) 研究工具發展;(5) 排除非加護病房醫護人員的個案;(6) 尚未公開的論文;以及 (7) 實驗性研究。綜合三個資料庫,由兩位人員分別閱讀與評量,共計25篇符合篩選條件。
將選出的文章,針對研究目的,呈現各篇文章摘要,包括:作者、研究年份、研究國家、評估職業倦怠的工具、樣本數、研究對象參與率、職業倦怠盛行率影響因素。由兩位人員分別進行文章資料的萃取,以及證據品質的審查評分。在過程中,若出現意見不同時,研究人員共同討論其差異,並協調至結論一致。
綜合25篇論文,西元 2011 年後出版的佔文獻的85%,只有1篇文獻發表於西元 2000 年前。依地區性分布情形來看,12篇文獻來自歐盟 (荷蘭、克羅埃西亞、法國、瑞士、義大利、奧地利、德國、葡萄牙、挪威、希臘)、4篇來自美國、4篇南美洲國家 (巴西、阿根廷、秘魯)、2篇土耳其、1篇南非、1篇澳大利亞以及1篇來自中國。此外,10篇文獻研究對象包含所有加護病房醫護人員、13篇指針對護理人員,只有2篇針對醫師。
幾乎所有的文獻都是使用職業倦怠量表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評量職業倦怠情況。「職業倦怠量表」共 22 題,採 Likert 七點量表,分數愈高表示感覺頻率愈密集。MBI 包括三個向度:(1) 情緒耗竭,得分愈高表示情緒耗竭的情況愈嚴重;(2) 去人格化,得分愈高表示去人格化的程度愈嚴重;以及 (3) 個人成就,得分愈低表示個人成就感愈低,即反映較高的職業倦怠 [6]。
綜合25篇結果,顯示加護病房醫護人員職業倦怠的盛行率大約6%至47%。有些文獻顯示三個MBI面向,情緒耗竭的盛行率約25%至61%、去人格化則是19%至45.5%、個人成就是6%至59%。另一方面,從25篇文獻中也發現,最常探討影響加護病房醫護人員產生職業倦怠的因素為:年齡、性別、婚姻、教育程度、加護病房工作經驗、護理工作經驗、工作環境、組織、同事間人際關係、個人特質與信仰、工作負荷與輪班。
研究結果呼應先前的研究發現,加護病房醫護人員易有職業倦怠。相關研究曾指出,職業倦怠造成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滿意度低落、減少對工作單位的責任與承諾 [3]。一項法國的研究也發現,50%的加護病房醫生與60%的加護病房護士,因職業倦怠而導致想離開工作崗位 [4, 7]。
本研究針對職業倦怠高風險的加護病房醫護人員,進行綜合性的文獻回顧。未來可對此議題進一步深入研究,或聚焦在特定醫療專業人員,例如:加護病房醫師的職業倦怠。本研究建議,為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以及病患的就醫權利,相關單位應創造支持性環境、提升工作滿意度、提供完善教育訓練與引導宣洩工作壓力,以協助加護病房醫護人員適應工作環境,加強留任意願。
備註:
林冠含博士,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專長為職業與環境流行病學、職業衛生及職場心理衛生,目前在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研究所擔任博士後研究員。
林君諭博士,畢業於英國 University of Lancaster 社會學系,專長為照護工作及質性研究,目前在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研究所擔任博士後研究員。
陳彥元博士,畢業於美國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Bioethics,專長為急重症醫療倫理、媒體與醫療及教學評估,目前在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研究所擔任副教授,並在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教學部擔任教學型主治醫師。